CN218805399U 有效 用于车辆的救生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救生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随着车辆的普及以及利用率的提高,车辆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给用户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行车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近年来由于车辆落水而导致车内人员伤亡的情况较多,汽车落水以后,水无法快速流入汽车,车辆内外的压力差导致用户无法轻易打开车门,因此车辆落水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较大。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方便用户在车辆落水的情况下逃生,车辆中设置有可以于座椅拆卸的头枕,当车辆发生落水后,用户可以从座椅上拿下头枕,使用头枕砸开车窗进行逃生。然后,这种方式对头枕的使用者需要一定的要求,也就是需要被困人员具有较好的身体力量,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头枕从座椅上拿下。对于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则难以将头枕从座椅上拿下来,或者需要较长的时间将头枕拿下来,使得其逃生率较低,对车辆内的弱势群体的生命造成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救生系统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头枕的拿取不方便弱势群体操作,使得在车辆落水等紧急情况下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用于车辆的救生系统,所述救生系统包括头枕以及弹射装置,所述车辆中具有座椅; [0007]所述座椅具有容纳腔,所述弹射装置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座椅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头枕上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且部分所述固定杆位于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弹射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弹射装置用于将部分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以使所述头枕相对所述座椅可活动; [0008]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为楔形,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为所述固定杆背离所述头枕的一端,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形成破窗部; [0009]在所述弹射装置将部分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且所述头枕与所述座椅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破窗部用于对所述车辆的车窗进行破窗操作。 [0010]可选的,所述弹射装置包括弹射组件、第一驱动件、限位杆以及限位壳; [0011]所述限位壳上设置有第一开孔以及开槽,所述固定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孔,且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限位壳中,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限位壳中,至少部分的所述弹射组件位于所述限位壳中,且与所述固定杆抵接,所述限位杆穿设于所述开槽,所述限位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限位壳中,且与所述限位槽位置相对,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限位杆在所述开槽中移动,以使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或从所述限位槽中脱离,所述开槽在所述限位杆移动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杆的尺寸; [0012]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中的情况下,所述固定杆被锁定,所述弹射组件处于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从所述限位槽中脱离的情况下,所述固定杆被解锁,所述弹射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且所述弹射组件带动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 [0013]可选的,所述弹射组件为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限位壳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限位壳的内壁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固定杆的移动方向相同; [0014]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受力状态;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从所述限位槽中脱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施力状态,所述第一弹性件带动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 [0015]可选的,所述弹射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以及第一驱动杆,所述限位壳上还设置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一驱动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孔,所述第一驱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抵接; [0016]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中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件组件处于静止状态;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从所述限位槽中脱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件处于运行状态,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一驱动杆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杆带动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 [0017]或,所述弹射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第二驱动杆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限位壳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抵接,所述限位壳上还设置有第三开孔,所述第二驱动杆穿设于所述第三开孔,所述第二驱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固定杆的移动方向相同; [0018]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中的情况下,所述第三驱动件处于静止状态,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受力状态;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从所述限位槽中脱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施力状态,所述第三驱动件处于运行状态,所述第三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二驱动杆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杆带动所述第二弹性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弹性件带动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 [0019]可选的,所述弹射装置还包括弹射控制器,所述第二驱动件或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弹射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弹射控制器电连接,在所述弹射控制器接收到弹射信号的情况下,所述弹射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件运行,以使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从所述限位槽中脱离,所述弹射装置还控制所述第二驱动件或第三驱动件运行,以使部分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 [0020]可选的,所述救生系统还包括紧急控制开关,所述紧急控制开关设置在所述车辆中,所述紧急控制开关与所述弹射控制器电连接,在所述紧急控制开关接收到操作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紧急控制开关向所述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以使所述弹射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件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运行,或以使所述弹射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件或所述第三驱动件运行; [0021]和/或,所述救生系统还包括语音识别模块,所述语音识别模块设置在所述车辆中,所述语音识别模块与所述弹射控制器电连接,在所述语音识别模块接收到预设语音信号的情况下,所述语音识别模块向所述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以使所述弹射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件或所述第二驱动件运行,或以使所述弹射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件或所述第三驱动件运行。 [0022]可选的,所述弹射装置还包括操作杆以及助力杆,所述助力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弹射组件抵接,所述助力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操作杆连接,所述座椅上设置有操作孔,所述操作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操作杆有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操作孔,所述操作孔在所述固定杆的移动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操作杆在所述固定杆的移动方向上的尺寸,所述操作杆相对所述操作孔可移动,所述操作杆用于带动所述助力杆移动,使得所述助力杆带动所述弹射组件沿移动,以使所述弹射组件将部分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 [0023]可选的,所述救生系统还包括气囊控制器、气囊本体以及充气模块,所述气囊本体设置在所述头枕内部,所述充气模块设置在所述座椅上,所述气囊控制器与所述充气模块电连接,所述气囊本体与所述充气模块之间设置有连接管路,在所述气囊控制器接收到充气信号的情况下,所述充气模块通过所述连接管路向所述气囊本体充气。 [0024]可选的,所述充气模块上设置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气囊控制器电连接,在所述控制开关接收到按压操作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开关向所述气囊控制器发送充气信号。 [002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救生系统包括头枕以及弹射装置,头枕上设置有固定杆,通过固定杆即可将头枕连接在车辆中的座椅上。座椅上还设置有安装孔,固定杆穿设于安装孔,由于安装孔与座椅上的容纳腔连通,因此固定杆可以通过安装孔,并有部分的固定杆可以伸入至容纳腔中,而弹射装置设置在容纳腔中,从而该部分固定杆可以与弹射装置连接。由于弹射装置与固定杆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且弹射装置用于将部分固定杆从容纳腔中弹出,因此可以通过弹射装置断开固定杆与弹射装置的连接,并将位于容纳腔内的部分固定杆从容纳腔中弹出,使得头枕可以相对座椅活动,以便用户可以从座椅上取下头枕。固定杆具有背离头枕的第一端,固定杆的第一端为楔形,由于楔形的第一端较为尖锐,因此,楔形的第一端可以形成破窗部,可以方便用户使用固定杆进行破窗,从而在用户从座椅上取下头枕之后,可以使用破窗部对车辆的车窗进行破窗操作,方便用户将车窗打碎逃生。由于车辆中设置有救生系统,因此,在车辆发生落水等事件后,可以通过弹射装置将固定杆从容纳腔中弹出,使得头枕相对座椅可活动,从而可以方便用户从座椅上取下头枕,避免了头枕的拿取需要较好的身体力量,即使对于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也可以及时将头枕从座椅上拿下来,从而可以为落水人员节约逃生时间,增加车内乘客的逃生率,保证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 [002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中头枕的拿取不方便弱势群体操作,使得在车辆落水等紧急情况下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的问题。 [002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28]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救生系统。 [0029]所述车辆与上述救生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30]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救生系统的使用示意图; [003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弹射装置的示意图; [003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弹射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003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弹射装置的示意图; [003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弹射装置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00:救生系统;10:头枕;20:弹射装置;11:固定杆;111:限位槽;30:座椅;31:容纳腔;21:弹射组件;22:第一驱动件;23:限位杆;24:限位壳;211:第三驱动件;212:第二驱动杆;213:第二弹性件;26:操作杆;25:助力杆;40:CAN总线;12:气囊本体;13:充气模块;14:连接管路;15:支撑架;214:第一弹性件;215:第二驱动件;216:第一驱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9]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40]图1至图5所示,该车辆中设置有救生系统100,救生系统100包括头枕10以及弹射装置20,车辆中具有座椅30;座椅30具有容纳腔31,弹射装置20位于容纳腔31中,座椅30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与容纳腔31连通,头枕10上设置有固定杆11,固定杆11穿设于安装孔,且部分固定杆11位于容纳腔31中,与弹射装置20可拆卸连接;弹射装置20用于将部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以使头枕10相对座椅30可活动;固定杆11的第一端为楔形,固定杆11的第一端为固定杆11背离头枕10的一端,固定杆11的第一端形成破窗部,在弹射装置20将部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且头枕10与座椅30分离的情况下,破窗部用于对车辆的车窗进行破窗操作。 [004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救生系统100包括头枕10以及弹射装置20,头枕10上设置有固定杆11,通过固定杆11即可将头枕10连接在车辆中的座椅30上。座椅30上还设置有安装孔,固定杆11穿设于安装孔,由于安装孔与座椅30上的容纳腔31连通,因此固定杆11可以通过安装孔,并有部分的固定杆11可以伸入至容纳腔31中,而弹射装置20设置在容纳腔31中,从而该部分固定杆11可以与弹射装置20连接。由于弹射装置20与固定杆11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且弹射装置20用于将部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因此可以通过弹射装置20断开固定杆11与弹射装置20的连接,并将位于容纳腔31内的部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使得头枕10可以相对座椅30活动,以便用户可以从座椅30上取下头枕10。固定杆11具有背离头枕10的第一端,固定杆11的第一端为楔形,由于楔形的第一端较为尖锐,因此,楔形的第一端可以形成破窗部,可以方便用户使用固定杆11进行破窗,从而在用户从座椅30上取下头枕10之后,可以使用破窗部对车辆的车窗进行破窗操作,方便用户将车窗打碎逃生。由于车辆中设置有救生系统100,因此,在车辆发生落水等事件后,可以通过弹射装置20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使得头枕10相对座椅30可活动,从而可以方便用户从座椅30上取下头枕10,避免了头枕10的拿取需要较好的身体力量,即使对于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也可以及时将头枕10从座椅30上拿下来,从而可以为落水人员节约逃生时间,增加车内乘客的逃生率,保证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 [0042]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图2所示,固定杆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固定杆11间隔分布在头枕1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弹射装置20,多个固定杆11均分别与多个弹射装置20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通过多个固定杆11将头枕10设置在座椅30上。固定杆11的数量可以为2、3、4等等,对于固定杆11的具体数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43]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弹射装置20可以包括弹射组件21、第一驱动件22、限位杆23以及限位壳24;限位壳24上设置有第一开孔以及开槽,固定杆11穿设于第一开孔,且固定杆11的第一端位于限位壳24中,固定杆11上设置有限位槽111,且限位槽111位于限位壳24中,至少部分的弹射组件21位于限位壳24中,且与固定杆11抵接,限位杆23穿设于开槽,限位杆23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件22连接,限位杆23的第二端位于限位壳24中,且与限位槽111位置相对,第一驱动件22用于带动限位杆23在开槽中移动,以使限位杆23的第二端嵌设于限位槽111或从限位槽111中脱离,开槽在限位杆23移动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限位杆23的尺寸;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嵌设于限位槽111中的情况下,固定杆11被锁定,弹射组件21处于第一状态;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从限位槽111中脱离的情况下,固定杆11被解锁,弹射组件21处于第二状态,且弹射组件21带动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 [0044]弹射装置20包括弹射组件21、第一驱动件22、限位杆23以及限位壳24。限位壳24上设置有第一开孔,固定杆11穿设于第一开孔,且固定杆11的第一端位于限位壳24中,由于有至少部分的弹射组件21也位于限位壳24中,因此,固定杆11可以与位于限位壳24中的部分弹射组件21连接,并使得固定杆11与弹射组件21可拆卸连接。限位壳24上还设置有开槽,限位杆23穿设于开槽,限位杆23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件22连接,第一驱动件22用于带动限位杆23移动,使得限位杆23向靠近固定杆11的方向移动,或者使得限位杆23向远离固定杆11的方向移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则位于限位壳24内,由于开槽在限位杆23移动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限位杆23的尺寸,因此,限位杆23可以在开槽中移动,使得限位杆23的第二端在限位壳24中移动。由于固定杆11上设置有限位槽111,且限位杆23的第二端的位置与固定杆11上的限位槽111的位置相对,因此,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在限位壳24中移动时,限位杆23的第二端可以向靠近固定杆11的方向移动,使得固定杆11的第二端嵌设于限位槽111,或者限位杆23的第二端还可以向远离固定杆11的方向移动,使得固定杆11的第二端从限位槽111中脱离。 [0045]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嵌设于限位槽111中的情况下,固定杆11被锁定,弹射组件21处于第一状态,固定杆11弹射装置20处于连接状态,此时头枕10是固定在座椅30上的,头枕10可以对车内用户的颈部进行支撑;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从限位槽111中脱离的情况下,固定杆11被解锁,弹射组件21处于第二状态,弹射组件21可以带动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此时头枕10相对座椅30可活动,用户则可以拿取头枕10。因此,在车辆发生落水等需要进行破窗操作的事故时,可以在固定杆11被解锁的情况下,通过弹射组件21将伸入容纳腔31的部分固定杆11弹出,以便用户拿取头枕10进行破窗。 [0046]限位杆23的设置可以作为一道保险,避免弹射组件21无需运行的情况下将固定杆11弹出。例如,在车辆涉水行驶的情况下,此时可能有部分水进入弹射装置20中,此时由于水不深无需使用头枕10进行破窗,而由于水的进入,水可能会作为导电介质使得弹射组件21中的线路短路,触发弹射组件21工作。由于限位杆23的设置,则可以避免固定杆11移动,防止固定杆11弹出,对用户产生伤害的问题出现。 [0047]需要说明的是,弹射装置20是位于容纳腔31中的,其中限位壳24是连接固定杆11的装置之一,限位壳24需要在容纳腔31中固定,以使固定杆11、限位杆23以及弹射组件21满足上述位置关系,具体的,限位壳24可以直接安装在容纳腔31的内壁上,或者限位壳24还可以通过固定结构与容纳腔31的内壁连接,例如,可以在容纳腔31的内壁上设置支撑杆,将限位壳24设置在支撑杆上。对于限位壳24的具体设置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004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射装置20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以使得弹射装置20带动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具体以以下几种为例进行说明: [0049]方式一:如图4所示,弹射组件21为第一弹性件214,第一弹性件214位于限位壳24中,第一弹性件214的第一端与固定杆11的第一端抵接,第一弹性件214的第二端与限位壳24的内壁连接,且第一弹性件214的伸缩方向与固定杆11的移动方向相同;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嵌设于限位槽111中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214处于受力状态;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从限位槽111中脱离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214处于施力状态,第一弹性件214带动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 [0050]弹射组件21为第一弹性件214,第一弹性件214位于限位壳24中,第一弹性件214的第一端与固定杆11的第一端抵接,第一弹性件214的第二端与限位壳24的内壁连接,由于第一弹性件214的伸缩方向与固定杆11的移动方向相同,因此,在第一弹性件214伸缩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214可以带动固定杆11移动,具体来说,第一弹性件214的第二端可以相对限位壳24移动,从而第一弹性件214的第二端可以带动固定杆11移动。 [0051]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嵌设于限位槽111中的情况下,限位杆23被锁定,固定杆11对第一弹性件214施加压力,使得第一弹性件214被压缩,此时第一弹性件214处于受力状态,此时固定杆11与弹射装置20处于连接状态,头枕10被固定在座椅30上;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从限位槽111中脱离的情况下,限位杆23被解锁,此时第一弹性件214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原状,此时第一弹性件214的第二端向固定杆11施力,第一弹性件214处于施力状态,第一弹性件214可以带动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从而头枕10相对座椅30可活动,用户则可以拿取头枕10。 [0052]方式二:如图5所示,弹射组件21包括第二驱动件215以及第一驱动杆216,限位壳24上还设置有第二开孔,第一驱动杆216穿设于第二开孔,第一驱动杆216的第一端与第二驱动件215连接,第一驱动杆216的第二端与固定杆11的第一端抵接;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嵌设于限位槽111中的情况下,第二驱动件215组件处于静止状态;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从限位槽111中脱离的情况下,第二驱动件215处于运行状态,第二驱动件215带动第一驱动杆216移动,以使第一驱动杆216带动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 [0053]弹射组件21包括第二驱动件215以及第一驱动杆216,第一驱动杆216的第一端与第二驱动件215连接,第二驱动件215可以带动第一驱动杆216移动,限位壳24上还设置有第二开孔,第一驱动杆216穿设于第二开孔,因此第一驱动杆216的第二端位于限位壳24内,第一驱动杆216的第二端可以与固定件的第一端抵接,从而第一驱动杆216的第二端可以带动固定杆11移动,也即是,第二驱动件215可以带动第一驱动杆216移动,第一驱动杆216可以带动固定件移动。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嵌设于限位槽111中的情况下,第二驱动件215组件处于静止状态,第二驱动件215不工作,第一驱动杆216也静止,此时固定杆11弹射装置20处于连接状态,头枕10被固定在座椅30上;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从限位槽111中脱离的情况下,第二驱动件215处于运行状态,此时第二驱动件215可以带动第一驱动杆216移动,第一驱动杆216在限位壳24中移动并带动固定杆11移动,以使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从而头枕10相对座椅30可活动,用户则可以拿取头枕10。 [005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开孔的位置可以与第一开孔的位置正对,此时第一驱动杆216与固定杆11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使得第一驱动杆216对固定杆11的作用力较为稳定,可以避免固定杆11受力不均而产生倾斜的问题出现;当然,第二开孔的位置也可以不与第一开孔的位置正对,此时第一驱动杆216有至少部分与固定杆11抵接,也可以推动固定杆11移动。 [0055]方式三:如图2图3所示,弹射组件21包括第三驱动件211、第二驱动杆212以及第二弹性件213,第二弹性件213位于限位壳24中,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一端与固定杆11的第一端抵接,限位壳24上还设置有第三开孔,第二驱动杆212穿设于第三开孔,第二驱动杆212的第一端与第三驱动件211连接,第二驱动杆212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弹性件213的伸缩方向与固定杆11的移动方向相同;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嵌设于限位槽111中的情况下,第三驱动件211处于静止状态,第二弹性件213处于受力状态;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从限位槽111中脱离的情况下,第二弹性件213处于施力状态,第三驱动件211处于运行状态,第三驱动件211带动第二驱动杆212移动,第二驱动杆212带动第二弹性件213移动,以使第二弹性件213带动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 [0056]弹射组件21包括第三驱动件211、第二驱动杆212以及第二弹性件213,第二弹性件213位于限位壳24中,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一端可以与固定杆11的第一端抵接。第二驱动杆212的第一端与第三驱动件211连接,第三驱动件211可以带动第二驱动杆212移动,限位壳24上设置有第三开孔,第二驱动杆212穿设于第三开孔,以使第二驱动杆212的第二端位于限位壳24中,从而第二驱动杆212的第二端可以与限位壳24中的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三驱动件211带动第二驱动杆212移动时,第二驱动杆212可以带动第二弹性件213在限位壳24中移动,以使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一端移动,此外,由于第二弹性件213的伸缩方向与固定杆11的移动方向相同,因此,在第二弹性件213伸缩的情况下,第二弹性件213可以带动固定杆11移动,具体来说,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一端可以相对限位壳24移动,从而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一端可以带动固定杆11移动。也即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213可以在自身的弹性力,以及第二驱动杆212的作用下发生运动,使得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二端可以带动固定杆11移动。 [0057]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嵌设于限位槽111中的情况下,第三驱动件211处于静止状态,固定杆11以及第二驱动杆212均对第二弹性件213施加压力,使得第二弹性件213被压缩,此时第二弹性件213处于受力状态,固定杆11与弹射装置20处于连接状态,头枕10被固定在座椅30上;在第一驱动件22带动限位杆23的第二端从限位槽111中脱离的情况下,第二弹性件213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同时第三驱动件211运行,第三驱动件211通过第二驱动杆212向第二弹性件213施力,使得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二端在限位腔中移动,此时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一端向固定杆11施力,第二弹性件213处于施力状态,第二弹性件213可以带动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从而头枕10相对座椅30可活动,用户则可以拿取头枕10。 [0058]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杆212的第二端与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二端连接,可以避免第二弹性件213恢复原状后与第二驱动杆212脱离,发生第二弹性件213从限位壳24中脱出或第二弹性件213在限位壳24中发生倾斜的问题出现,可以便于使用头枕10后更换头枕10,使得头枕10相对座椅30固定。当然,第二驱动杆212的第二端也可以于第二弹性件213的第二端抵接,对于第二驱动杆212与第二弹性件213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59]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件214、第二弹性件213可以为弹簧,当然,第一弹性件214与第二弹性件213还可以为其他具有弹性的器件,比如弹片,对于第一弹性件214的具体类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第一驱动件22、第二驱动件215以及第三驱动件211可以为电机,例如直线电机,或者第一驱动件22、第二驱动件215以及第三驱动件211还可以为液压缸,对于第一驱动件22、第二驱动件215以及第三驱动件211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0060]另外,第三开孔的位置可以与第一开孔的位置正对,此时第二驱动杆212与固定杆11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使得第二驱动杆212对固定杆11的作用力较为稳定,可以避免固定杆11受力不均而产生倾斜的问题出现;当然,第三开孔的位置也可以不与第一开孔的位置正对,此时第二驱动杆212有至少部分与固定杆11抵接,也可以推动固定杆11移动。 [0061]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弹射装置20还可以包括弹射控制器,第二驱动件215或第三驱动件211与弹射控制器电连接,第一驱动件22与弹射控制器电连接,在弹射控制器接收到弹射信号的情况下,弹射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22运行,以使限位杆23的第二端从限位槽111中脱离,弹射装置20还控制第二驱动件215或第三驱动件211运行,以使部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 [0062]弹射组件21包括第二驱动件215或第三驱动件211,也即是,在上述方式二、方式三的情况下,弹射组件21还包括弹射控制器,第二驱动件215或第三驱动件211与弹射控制器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弹射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件215或第三驱动件211运行。弹射控制器还与第一驱动件22连接,从而可以通过弹射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22运行。在弹射控制器接收到弹射信号的情况下,弹射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驱动件22运行,使得限位杆23被解锁,同时弹射控制器还可以控制第二驱动件215或第三驱动件211运行,以使部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弹射控制器控制弹射装置20动作,以使弹射装置20可以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以使头枕10相对座椅30可活动。 [0063]需要说明的是,在弹射组件21为第一弹性件214的情况下,也即是上述方式一,弹射装置20中也可以设置有弹射控制器,此时弹射控制器只与第一驱动件22电连接,在弹射控制器接收到弹射信号的情况下,弹射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驱动件22运行,使得限位杆23被解锁,此时第一弹性件214即可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推动固定杆11移动,以使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 [0064]还需要说明的是,弹射控制器可以为专门为弹射装置20设置的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可以设置在座椅30内部,例如容纳腔31中,或者控制单元还可以设置在座椅30上的外部等等;或者,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弹射控制器还可以为车辆自带的控制器,例如,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或者中央电子模块/域控制器(CentralElectronic Module,ECM)。此外,如今一些车辆中还设置有整车救援控制器或者SOS系统,还可以将弹射控制器整合到整车救援控制器或者SOS系统中,通过整车救援控制器或者SOS系统中控制弹射装置20工作。在将弹射控制器整合到整车救援控制器或者SOS系统中的情况下,整车救援控制器或者SOS系统还可以与电子控制单元,或者中央电子模块/域控制器电连接,弹射信号直接传递至电子控制单元,或者中央电子模块/域控制,再由电子控制单元,或者中央电子模块/域控制器传递至整车救援控制器或者SOS系统。对于弹射控制器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65]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中可以设置有紧急控制开关,紧急控制开关与弹射控制器电连接,在紧急控制开关接收到操作信息的情况下,紧急控制开关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以使弹射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22以及第二驱动件215运行,或以使弹射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22或第三驱动件211运行;和/或,车辆中设置有语音识别模块,语音识别模块与弹射控制器电连接,在语音识别模块接收到预设语音信号的情况下,语音识别模块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以使弹射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22或第二驱动件215运行,或以使弹射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22或第三驱动件211运行。 [0066]车辆中还设置有紧急控制开关,紧急控制开关与弹射控制器电连接,因此可以通过紧急控制开关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在紧急控制开关接收到操作信息的情况下,紧急控制开关可以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此时弹射控制器则可以控制第一驱动件22与第二驱动件215运行,或控制第一驱动件22与第三驱动件211运行,以使固定杆11弹出。在驱动组件为第一弹性件214,且紧急控制开关接收到操作信息的情况下,紧急控制开关可以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此时弹射控制器则可以控制第一驱动件22运行。 [0067]车辆中设置有语音识别模块,语音识别模块与弹射控制器电连接,因此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模块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在语音识别模块接收到预设语音信号的情况下,语音识别模块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此时弹射控制器则可以控制第一驱动件22与第二驱动件215运行,或控制第一驱动件22与第三驱动件211运行,以使固定杆11弹出。在驱动组件为第一弹性件214,且语音识别模块接收到操作信息的情况下,紧急控制开关可以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此时弹射控制器则可以控制第一驱动件22运行。 [006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中可以只设置有紧急控制开关,通过用户按压紧急控制开关的方式触发弹射信号的生成,或者,车辆中还可以只设置有语音识别模块,通过用户说出预设的语音信息的方式触发弹射信号的生成,再或者,车辆中可以设置有紧急控制开关以及语音识别模块,此时弹射信号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触发,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触发生成弹射信号。语音识别模块的设置只需要用户说明相应的语音信息即可触发,较为方便,可以避免用户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惊慌而无法按压紧急开关或者用户不方便按压紧急开关的情况下,难以将头枕10拿出的问题出现。 [006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误触发弹射信号,可以对紧急控制开关和/或语音识别模块进行特定设置。例如,设置只有紧急控制开关接收到特定次数的按压才视作用户在紧急情况下的操作。例如,只有紧急控制开关接收到两次按压操作的情况下,才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当然,特定次数可以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定,例如,特定次数可以为2、3、4、5等等。对于语音识别模块,语音识别模块是对预设语音信号进行识别,在接收到特定的语音信号的情况下,才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预设语音信号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进行设置,例如预设语音信号可以为“救我”等等。为了防止语音识别模块误触发弹射信号,可以将预设语音信号设置的较长,或者设置一个触发指令,即,用户需要先说出触发指令,再说出预设语音信号。例如,可以将触发指令设置为“嗨,你在吗”,此时,若要通过语音控制弹射装置20工作,则需要先说出“嗨,你在吗,语音识别模块回应后再喊出预设语音信号。 [0070]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用户操作,紧急控制开关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开关处,便于驾驶员操作,其中车辆的开关为设置有组合开关、点火开关、组合式大灯开关、四门电动扇开关、电动后视镜开关、翘板开关等等的位置。此外,如今很多车辆也具有车载语音系统,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语音控制模块还可以为车载语音系统,或者语音控制模块可以为专门为弹射装置20设置的模块,从而也可以将救生系统100设置在没有车载语音系统的车辆中。车辆中设置有多个座椅30,多个座椅30中可以均设置有头枕10、弹射装置20,多个弹射装置20可以连接在一个弹射控制器中,在弹射控制器接收到弹射信号的情况下,一个弹射控制器可以控制多个头枕10的固定杆11均弹出,也即是只需要一个用户按压紧急控制开关,或者说明预设语音信号,多个头枕10均可使用,方便车辆多个用户的逃生。 [0071]另外,第二驱动件215或第三驱动件211可以通过CAN总线40与弹射控制器电连接,第一驱动件22也可以通过CAN总线40与弹射控制器电连接,可以避免额外为其设置线路。此外,紧急控制开关与弹射控制器也可以通过CAN总线40电连接,语音识别模块与弹射控制器也可以通过CAN总线40电连接。 [0072]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弹射控制器还可以与车载显示屏电连接,弹射控制器将与其有连接关系的部件的情况传输至显示屏,由显示屏上显示每个部件的情况,例如可以显示第一驱动件22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第二驱动件215是否发生短路等等。 [0073]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弹射装置20还可以包括操作杆26以及助力杆25,助力杆25的第一端与弹射组件21抵接,助力杆25的第二端与操作杆26连接,座椅30上设置有操作孔,操作孔与容纳腔31连通,操作杆26有至少部分外露于操作孔,操作孔在固定杆11的移动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操作杆26在固定杆11的移动方向上的尺寸,操作杆26相对操作孔可移动,操作杆26用于带动助力杆25移动,使得助力杆25带动弹射组件21沿移动,以使弹射组件21将部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 [0074]弹射装置20还包括操作杆26以及助力杆25,座椅30上设置有操作孔,操作杆26有至少部分外露于操作孔,由于操作孔在固定杆11的移动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操作杆26在固定杆11的移动方向上的尺寸,因此,操作杆26可以在固定杆11的移动方向上运动。由于助力杆25的第二端与操作杆26连接,且操作孔与容纳腔31连通,因此可以通过操作杆26控制位于容纳腔31内的助力杆25移动,使得助力杆25移动。由于助力杆25的第一端与弹射组件21抵接,因此,在助力杆25移动的情况下,助力杆25可以带动弹射组件21移动,使得弹射组件21推动固定杆11,以使固定杆11弹出。也即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可以以用户手动控制操作杆26移动,使得操作杆26通过助力杆25将固定杆11弹出,可以避免弹射控制器故障,或线路故障等问题造成紧急控制开关、语音识别模块无法控制弹射装置20的问题出现。 [0075]需要说明的是,在用户通过手动控制固定杆11弹出的情况下,限位杆23可以在用户的作用力下从凹槽中滑出,使得限位杆23被解锁,为了方便限位杆23的从限位槽111中退出,限位槽111的朝向弹射组件21的槽壁可以为斜面,斜面可以对限位杆23起到导向作用,便于解锁限位杆23,使得用户通过操作杆26推动弹射组件21移动。在此情况下,为了避免弹射组件21内部短路造成固定杆11弹出的问题,可以选用功率较小的第二驱动件215或第三驱动件211,避免第二驱动件215或第三驱动件211对固定杆11的力较大,造成固定杆11在非紧急情况下弹出的问题出现。 [0076]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辆还可以包括气囊控制器、气囊本体12以及充气模块13,气囊本体12设置在头枕10内部,充气模块13设置在座椅30上,气囊控制器与充气模块13电连接,气囊本体12与充气模块13之间设置有连接管路14,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充气信号的情况下,充气模块13通过连接管路14向气囊本体12充气。 [0077]车辆还包括气囊控制器、气囊本体12以及充气模块13,气囊本体12设置在头枕10内部,充气模块13设置在座椅30上,由于气囊本体12与充气模块13之间设置有连接管路14,因此可以通过充气模块13向头枕10内部的气囊本体12充气,以使气囊本体12膨胀。膨胀的气囊本体12可以作为救生装置,用户可以借助膨胀的气囊本体12浮于水面,防止用户从车辆中逃出后溺水。气囊控制器与充气模块13电连接,在气囊控制器接收到充气信号的情况下,气囊控制器可以控制充气模块13向气囊本体12充气,以使气囊本体12在合适的时机膨胀作为救生装置。 [0078]其中,充气模块13可以直接连接在座椅30的外表面上,或者还可以在座椅30的外表面上设置支撑架15,将充气模块13设置在支撑架15上。 [0079]需要说明的是,气囊控制器与可以与弹射控制器电连接,在弹射控制器接收到弹射信号的情况下,弹射控制器可以向气囊控制器发送充气信号,使得气囊控制器控制充气模块13向气囊本体12充气。在弹射控制器接收到弹射信号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车辆处于落水状态,用户需要破窗逃生并使用气囊本体12在水面上漂浮等待救援,因此在弹射控制器接收到弹射信号时也可以向气囊控制器发送充气信号。或者,在弹射控制器为专门设置的控制单元时,弹射控制器与气囊控制器可以均与电子控制单元或者中央电子模块/域控制器电连接,在紧急控制开关接收到按压操作或语音识别模块接收到预设语音信号时,由电子控制单元或者中央电子模块/域控制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并向气囊控制器发送充气信号。再或者,在车辆中设置有整车救援控制器或者SOS系统,且在弹射控制器为专门设置的控制单元时,弹射控制器与气囊控制器可以均与整车救援控制器或者SOS系统电连接,在紧急控制开关接收到按压操作或语音识别模块接收到预设语音信号时,由整车救援控制器或者SOS系统向弹射控制器发送弹射信号,并向气囊控制器发送充气信号。 [0080]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充气模块13未向气囊本体12充气的情况下,气囊本体12以收缩的状态处于头枕10内部,在充气模块13向气囊本体12充气的情况下,气囊本体12迅速膨胀,为了方便用户将气囊本体12拿出,头枕10上可以设置为易于撕开的结构,例如头枕1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类似于邮票齿孔的孔洞,在气囊本体12充气膨胀后,有气囊本体12将头枕10撑开,以便用户拿取气囊本体12。当然,也可以在头枕10上设置有一个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将收缩的气囊本体12设置在开口处,在气囊本体12充气时,气囊本体12迅速膨胀并从开口爆出。 [0081]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充气模块13上可以设置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气囊控制器电连接,在控制开关接收到按压操作的情况下,控制开关向气囊控制器发送充气信号。 [0082]充气模块13设置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气囊控制器电连接,在控制开关接收到按压操作的情况下,控制开关可以向气囊控制器发送充气信号,使得气囊控制器控制充气模块13向气囊本体12充气。在用户通过手动控制固定杆11弹出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其他控制模块向气囊控制器发送充气信号,此时则可以由用户按压控制开关,由控制开关向气囊控制器发送充气信号,避免由于线路故障等问题造成紧急控制开关、语音识别模块失效的情况下,无法控制充气模块13向气囊本体12充气的问题出现。 [008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救生系统100包括头枕10以及弹射装置20,头枕10上设置有固定杆11,通过固定杆11即可将头枕10连接在车辆中的座椅30上。座椅30上还设置有安装孔,固定杆11穿设于安装孔,由于安装孔与座椅30上的容纳腔31连通,因此固定杆11可以通过安装孔,并有部分的固定杆11可以伸入至容纳腔31中,而弹射装置20设置在容纳腔31中,从而该部分固定杆11可以与弹射装置20连接。由于弹射装置20与固定杆11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且弹射装置20用于将部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因此可以通过弹射装置20断开固定杆11与弹射装置20的连接,并将位于容纳腔31内的部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使得头枕10可以相对座椅30活动,以便用户可以从座椅30上取下头枕10。固定杆11具有背离头枕10的第一端,固定杆11的第一端为楔形,由于楔形的第一端较为尖锐,因此,楔形的第一端可以形成破窗部,可以方便用户使用固定杆11进行破窗,从而在用户从座椅30上取下头枕10之后,可以使用破窗部对车辆的车窗进行破窗操作,方便用户将车窗打碎逃生。由于车辆中设置有救生系统100,因此,在车辆发生落水等事件后,可以通过弹射装置20将固定杆11从容纳腔31中弹出,使得头枕10相对座椅30可活动,从而可以方便用户从座椅30上取下头枕10,避免了头枕10的拿取需要较好的身体力量,即使对于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也可以及时将头枕10从座椅30上拿下来,从而可以为落水人员节约逃生时间,增加车内乘客的逃生率,保证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 [008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在,一起体验智慧芽的产品和服务
自动注册,无需人工审核,即可立即开始查询专利
立即注册
澳门正版图库

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