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力、赵洪云教授团队在《自然·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证实了B7H3靶向ADC药物YL201在治疗晚期实体瘤中的效果,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对多种实体瘤的显著疗效。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并吸引了全球的科研人士参与,共有54家研究中心共同参与,其中312位患者接受了YL201的治疗。在小细胞肺癌、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等难治性肿瘤中,该药物展示了高于现有治疗手段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同时安全性也在可控范围内。
全球肿瘤高发,尤其在中国,四分之一的病例发生于此。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在接受多轮治疗后往往面临无药可用的状况,而对病毒相关的鼻咽癌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而言,有效的治疗手段极其稀缺。传统疗法如化疗和免疫治疗面临耐药性高与毒性副作用大的问题,制约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然而,抗体偶联药物(ADC)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通过结合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精准针对肿瘤细胞送药,从而提高疗效并减少传统化疗的普遍性伤害。
在此次研究中,B7H3(CD276)被确认是小细胞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的理想靶点,因其在多病种中高表达。这种靶向策略不仅能够提升ADC的效果,同时也实现了肿瘤细胞的毁伤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效果。
研究将全球范围内的患者分为两部分进行试验。对于剂量扩展部分,287位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此前已经接受过两种以上治疗方案,但YL201依然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面对小细胞肺癌患者,YL201显示出大幅优于现有二线药物的效果,其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甚至达到了63.9%。
在鼻咽癌方面,70位参与者中客观缓解率为48.6%,疾病控制率高达92.9%,该数据远超现有标准药物,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在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中,首次对这一EB病毒相关的非小细胞肺癌亚型提供了有效治疗手段,填补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空白,该药的客观缓解率高达54.2%。
该研究亦在安全性上取得重要进展。与其他同类药物相比,YL201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并且可以通过支持性治疗迅速得到控制。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状的控制和恢复速度令人鼓舞,显示其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配置。
此次YL201研究的成功不仅是“国产创新药+全球协作”模式下的重大胜利,也为此类药物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未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团队正计划加速推进针对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期望能够惠及更广大的患者群体。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