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2025年跨年之际,沉寂许久的天境生物通过两项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的受理,强势回归市场。随着长效生长激素和CD38单抗的正式启动,公司现已实现盈亏平衡。然而,这家企业仍然受到身份认同困扰的困扰。
在2024年2月,原天境生物进行了战略拆分,形成两家独立运营的公司:I-Mab(纳斯达克上市,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和TJ Bio(整合原上市公司中国团队及资产,成为一家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而许多人对于两者的区别模糊不清,常常误以为它们仍是一家公司。
需要强调的是,拆分之后,I-Mab为上市公司的唯一官方名称,并无中文名。而天境生物指代的是TJ Bio。没有所谓的“美国天境”或“中国天境”,也无“杭州天境”或“天境杭州”。
1月6日,I-Mab公告调整管线项目的优先级,暂停了CD73单抗Uliledlimab/尤莱利的开发,与天境生物的活动无关。而天境生物与赛诺菲的合作项目CD73单抗仍在有序推进中。
此次拆分已近一年,I-Mab和天境生物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在全球资本寒冬和地缘风险的背景下,两家公司的演化成为这一时期的生存样本。
拆分不仅仅是一个战略选择,还是中美市场环境背景下的前瞻性布局。相关企业纷纷调整海外资产结构。药明生物与药明康德分别进行了海外资产的出售和转让,显示出面对地缘风险的调整策略。原天境生物则此前通过拆分将其海外资产归于I-Mab,中国资产则归于TJ Bio,两家公司各自管理CD73单抗和Claudin 18.2/4-1BB双抗Givastomig在不同市场的权益。
I-Mab和天境生物的商业运作模式差异显著。I-Mab以一个精简团队运营,聚焦于Claudin 18.2/4-1BB双抗等早期临床管线,希望通过对外授权实现商业盈利。天境生物则整合产业链的优势,侧重于创新药物项目的本土商业化合作,寻求持续收入来源,并有效规避地缘风险。
两家公司的合作也在挖掘彼此的优势,Uliledlimab/尤莱利的研究由天境生物主导,而Givastomig则由美国的I-Mab负责。这一安排避免了重复的临床试验需求,在资本寒冬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有些人对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存有误解,但实际上,天境生物与赛诺菲的合作项目仍在顺利进行。其领先的CD73抗体技术有望解决其他项目中的钩状效应问题,这为天境生物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
经历了一年多的市场动荡和挑战,I-Mab和天境生物都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稳步前进。I-Mab的财务条件改善显著,而天境生物在商业化道路上的努力也开始见到成效。其伊坦长效生长激素的国内上市申请已被受理,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随着菲泽妥单抗在多发性骨髓瘤适应症上的进一步进展,天境生物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更大的商业突破。
不仅如此,天境生物还积极推进在肾病和糖尿病领域的多个临床项目。长效GLP-1药物TJ103正在进行临床研究,这些创新产品都展现了强大的增长潜力。
天境生物的曲折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场环境中的前行挑战。尽管面对许多困难,中国的Biotech依然充满希望和韧性,展现出非凡的弹性和创造力。创新药物将在这一背景下崛起,为行业带来更多奇迹与希望。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