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24)期间,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的陈莉明教授进行专门访谈。陈教授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详细阐述了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随着对糖尿病了解的深入,我们相信,这将有力地推动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
糖尿病在中国的患病人数庞大,疲于应对各种并发症的患者不在少数,其中糖尿病肾病更是重中之重。陈莉明教授指出,近年来,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攀升。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20到7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0.6%,共有1.41亿患者。糖尿病的主要负担来自其慢性并发症,而糖尿病肾病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
在本次会议上,贾伟平院士在其报告中指出,中国糖尿病患者与慢性肾脏病(CKD)并存的严峻状况。全国范围内,这类患者的患病率高达32.7%。从地域上看,南方的患病率(35.2%)高于北方(30.2%),而农村地区的患病率(34.8%)又高于城市(30%)。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域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诊断和管理DKD患者显得尤为重要,以预防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事实上,DKD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被患者忽视,等到发现时往往已发展至中末期,导致不可逆的损害。根据《国家基层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即进行CKD筛查,并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复查。
对于DKD患者治疗,陈教授推荐的方案包括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及使用一些有利于 DKD 的药物,如nsMRA。在降血糖方面,建议使用既能有效降糖又能提供额外肾脏保护的药物,如有循证支持的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
关于SGLT-2抑制剂,陈莉明教授进一步解释,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中的SGLT-2,增加尿糖排泄以达到降血糖效果。此外,凭借其非依赖于胰岛素的机制,降低了低血糖的风险,也具有减重和降压的效果。研究显示,其在减少重大心血管事件方面表现突出,还能延缓肾病进展。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如EMPA-REG OUTCOME、DAPA-CKD等,验证了这些药物的多重获益。
陈教授的研究团队也在DKD机制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重点关注支链氨基酸(BCAAs)在DKD进展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表明,BCAAs稳态失衡可能是DKD的一大风险因素。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BCAA代谢缺陷可以加速DKD发展,而通过干预BCAA代谢,可显著缓解肾脏疾病。因此,未来的治疗策略可以考虑靶向BCAA代谢途径进行干预。
从研究到实际应用需要时间,但通过科研、临床和患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DKD治疗的前景将更加光明,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