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造血干细胞(HSC)在治疗癌症、血液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质量与数量直接影响移植疗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近期在小鼠模型中揭示了一条可能提高HSC移植成功率的新途径,为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曙光。
这一最新研究发表于2024年8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题为“c-Kit相关的胞啃作用调节造血干细胞库”。研究表明,表面高水平表达c-Kit蛋白的造血干细胞通过胞啃作用吸收巨噬细胞的表面蛋白,从而增加其在骨髓中的滞留概率。
研究共同通讯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爱因斯坦干细胞研究与再生医学研究所临时主任Ulrich Steidl博士指出:“这一发现可能大幅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拓展其应用范围。”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衰竭及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关键手段。治疗过程包括从供体获取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并移植入患者体内。为了收集这些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需服用药物,使造血干细胞脱离骨髓进入血液循环。然而,现有动员药物往往无法释放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限制了移植疗效。
另一位共同通讯作者Britta Will博士表示,“尽管少量造血干细胞自然会从骨髓迁移到血液中,但我们对这一过程的调控机制了解不多。本次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有助于优化HSC动员策略。”
通过对小鼠模型的研究,科研团队发现,造血干细胞表面蛋白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其离开骨髓的倾向。他们观察到,部分HSC携带了与巨噬细胞相关的表面标记。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这些标记的HSC更倾向保留在骨髓中,而无标记的HSC则更容易响应动员药物离开骨髓。
在后续实验中,研究人员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机制。造血干细胞与巨噬细胞接触时,会发生胞啃作用,即一方细胞摄取另一方的膜片段并将其融入自身。表面表达高水平c-Kit蛋白的造血干细胞能够进行胞啃作用,由此吸收巨噬细胞的表面蛋白,增加其在骨髓中的滞留概率。研究人员认为,通过抑制c-Kit蛋白,可以中断这种胞啃作用,从而动员更多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
Xin Gao博士评价道:“虽然胞啃作用在免疫调节和其他细胞系统中扮演角色,但这是首次在干细胞中发现这一现象。我们正在探讨造血干细胞如何调控这一过程的具体机制。”
研究团队计划继续深入探索这一现象。Will博士补充说:“我们的研究将深入挖掘造血干细胞胞啃作用在血液再生、清除异常干细胞及治疗血液肿瘤中的潜力。”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