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4522A 审中 一种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心肺复苏抢救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遇险人员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本世纪以来,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共造成130636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66368.4亿元,突发事件现场危重伤病员救治是整个救援任务的核心和难点。 [000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如下的缺陷: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遇险人员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目前国内尚无心肺复苏机器人,现有心肺复苏装置只具备简单按压或者按压通气功能,并没有利用监护数据形成闭环反馈按压,心肺复苏的质量不高,救治成功率和人手按压救治成功率相差无几,对于突发事件现场心脏骤停伤员、危重伤员救治需采取心肺复苏、监护、除颤、通气等多手段,因此救援人员需要携带多个设备奔赴现场,然而在现场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携带救援装备数量有限,故在现场的高效救援方面存在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04]为了简化心肺复苏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操作复杂度,实现心肺复苏抢救的高效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包括急救箱体及安装在所述急救箱体上的按压装置、通气装置、监护装置、除颤装置及控制装置,所述急救箱体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急救箱体的上端面凹设有供患者头部落枕的弧形枕口,所述急救箱体上包覆有防护垫,所述防护垫内侧面的两侧边沿之间对拉有腰带,所述按压装置及所述除颤装置一体集成且套设在所述腰带上;所述通气装置包括集成在所述急救箱体内部的制氧泵、氧气罩及输气管,所述制氧泵的输出口贯穿所述急救箱体并与所述氧气罩连接;所述监护装置包括两组贴片式电信号传感器及连接的信号线,各组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急救箱体通过信号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急救箱体一侧的面板,所述面板上实时显示心电、血氧、脉搏、体温等生理参数;所述急救箱体内部集成有用于进行供电的电池。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研发了一款可用于现场救援的便携式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一体注塑成型的急救箱体作为该设备的主体,电池能够对各组件进行供电,该设备将胸部按压、机械通气、生理监护、体外除颤有效集成,整体结构采用折叠式结构,防护垫能够绕卷在急救箱体外侧,折叠完成后成为背囊的形式,便于救援人员奔赴现场救援;当在现场进行抢救时,将遇险人员躺平在防护垫上,启动制氧泵并将氧气罩覆盖在遇险人员的嘴部,并按照一定的急救顺序进行,此时各组传感器粘贴在遇险人员身体上,在控制装置中的面板上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救治伤员的全流程数据(按压时间、频率、深度、间隔事件、停机时间、开机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机械通气潮气量、吹气时间、吹气量、监护的体征数据、异常数据、除颤时间、除颤能量等)能够存储在本地,并同时上传后方指挥系统或医院数据库,形成一体化生命综合救治平台系统;同时胸部按压、机械通气、生理监护、体外除颤所有模块之间相互独立、系统联系,能够按照现场救援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灵活组合,方便迅速展开救援,有利于及时安全的抢救伤员,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进而简化了心肺复苏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操作复杂度,实现了心肺复苏抢救的高效性。 [0008]优选的,所述弧形枕口内部转动安装有轴瓦结构的颈枕滑套,所述颈枕滑套背离所述急救箱体的一侧弧形面上一体成型有防滑纹路,所述急救箱体远离所述防护垫的一侧端面上开孔并固定有弹簧插销,所述颈枕滑套靠近所述弹簧插销的一侧环形面上开孔并与所述弹簧插销插接配合。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弧形枕口位置进行颈枕滑套的设计,当抢救人员发现遇险人员的口腔中有需要清理的杂物时,此时抢救人员将弹簧插销拔出,此时位于弧形枕口内部的颈枕滑套处于自由状态,遇险人员的头部枕落在颈枕滑套上,抢救人员转动遇险人员的颈部,此时遇险人员的头部不断转动,上述过程提升了清楚遇险人员口腔异物的便捷性,降低了对遇险人员进行形位调整过程的伤害。 [0010]优选的,所述防护垫的表面上缝制成型有若干组沿长度方向平行分布的海绵护垫,所述海绵护垫的上端面与所述颈枕滑套内周面的最低点位水平共面。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垫表面上的各组海绵护垫具有缓冲保护的作用,且海绵护垫的上端面保持与颈枕滑套内周面的最低点位水平,当遇险人员躺平在防护垫上时,此时保证了遇险人员的头部及背部处于基本的水平面上,上述设置实现了去枕平衡,保证了遇险人员躺平后的气道通畅,便于进行氧气的输送及排气,满足了心肺复苏操作要求。 [0012]优选的,所述急救箱体的一侧凹设有与所述面板形状配合的槽口,所述槽口的上方位置开口设置并铰接安装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远离铰接轴的一侧端面与所述面板转动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块与槽口上方位置铰接连接,且定位块远离铰接轴的一侧端面上转动连接,上述设置实现了面板的上下翻动及转动,使面板能够在日常收储状态下收储在槽口内部,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顺利转动至急救箱体的上端面,便于抢救人员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的相关生理参数进行设置及把握。 [0014]优选的,所述防护垫为密封袋结构,所述防护垫的一侧连接有气嘴,所述氧气罩通过所述气嘴对所述防护垫进行充气。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嘴安装在防护垫上,在实际抢救的过程中,存在部分遇险人员因为发生溺水休克,此时遇险位置离岸较远,因此需要现场进行施救;通过气嘴对防护垫进行充气,此时在防护垫的浮力下,防护垫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因此能够将遇险人员置于防护垫上,防护垫起到对遇险人员的支撑作用。 [0016]优选的,所述防护垫远离所述急救箱体的一端嵌固有两组磁石,所述防护垫的长度不低于所述急救箱体宽度尺寸的三倍,所述急救箱体背离所述防护垫连接处的一侧竖直端面上嵌固有与各组所述磁石贴合正对的铁块。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防护垫上进行磁石的嵌固,且防护垫的长度进行如上的设置,当该设备在收储状态下时,此时将防护垫缠绕在急救箱体上,急救箱体的铁块与防护垫上的磁石磁性吸附,上述设置实现了防护垫与急救箱体之间的连接,包裹在急救箱体外周的防护垫起到对急救箱体的保护作用。 [0018]优选的,所述急救箱体的一侧竖直端面上连接有两组分别与所述腰带扣合连接的肩带。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组肩带与急救箱体一侧的竖直端面连接,肩带与腰带连接,上述配合下,遇险人员在防护垫上的不易发生掉落。 [0020]优选的,所述腰带具有弹性,所述腰带的长度不大于所述急救箱体的长度及宽度两倍值的总和。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腰带捆扎在遇险人员身体后,此时在腰带弹性下,腰带能够保持与遇险人员的贴合;且在收储状态下,此时将腰带翻转,此时腰带能够对急救箱体外周的防护垫进行包裹,进一步提升了防护垫与急救箱体的贴合性。 [0022]优选的,所述防护垫首尾两端的边角位置均贯通开设有用于进行提拉的圆孔。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完成遇险人员在现场第一时间的心脏复苏抢救后,此时需要将遇险人员向医院转运做进一步的检查,各组圆孔位于防护垫首尾的边角位置处,此时抢险人员能够手拉各组圆孔,对防护垫进行提拉,进而提升了借助防护垫进行遇险人员转运的便捷性。 [0024]优选的,一种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的操作方法: [0025]a.日常状态下,防护垫绕卷在急救箱体上,机器设备打包成卷状;对电池提前进行充电,此时氧气罩、除颤装置及两组贴片式电信号传感器均收纳在弧形枕口的位置处; [0026]b.救援人员背负设备赶赴救援现场,轻拍患者面部及双肩,并在双侧耳边大声呼喊,观察有无应答;如果没有反应,说明意识丧失;快速观察患者有无自主呼吸,观察遇险人员的胸廓有无起伏;并同时判断有无脉推博,判断时间为5-10秒;若患者无意识、无脉搏、无自主呼吸,即可实施心肺复苏术;此时将腰带从急救箱体上拆解,将防护垫铺设在地面上,对于水中遇险的情况下,此时先将氧气罩与气嘴连接,通过面板启动制氧泵,对防护垫进行充气; [0027]c.将遇险人员搬动至防护垫上,此时头部与颈枕滑套接触;解开衣领及腰带,需要对遇险人员的口腔内部物体进行排出,此时将弹簧插销与颈枕滑套上的开孔解除连接,此时转动遇险人员的身体,头部随之传动至一侧位置,便于进行口腔内异物的清除;将氧气罩密封扣装在遇险人员的口部,此时制氧泵在一定的周期内实现输氧及抽气; [0028]d.按压装置及所述除颤装置一体集成并套设在腰带上,并将腰带在遇险人员的腰部进行捆扎固定,将两组肩带拉伸至腰带的位置并与腰带扣合固定;将两组贴片式电信号传感器分别贴合在遇险人员的心脏位置及左侧下腹部,此时面板上实时显示心电、血氧、脉搏、体温等生理参数; [0029]e.胸外按压30次以及2次氧气输送为一个循环,5次循环(约2分钟)为一组;如5次循环结束,意识仍未恢复,则继续进行5个循环CPR,直至意识恢复或医护人员到达;具体时间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0030]f.待遇险人员恢复意识后,氧气罩继续保持进行给氧,将腰带松开,将两组肩带解除,并持续进行5-8分钟的生理参数检测;最后将贴片式电信号传感器拆除,将遇险人员抬离设备上,最终将氧气罩、贴片式电信号传感器向弧形枕口位置收纳,将面板借助定位块向槽口内部收纳,最后将防护垫进行收卷,将腰带反向与急救箱体捆扎固定,完成机器设备的打包、收储。 [00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该设备在收储状态下,此时腰带对急救箱体进行包裹,便于抢救人员对该设备进行携带、转运;当需要参与施救任务时,抢救人员携带该设备赶赴现场,此时抢救人员将防护垫从急救箱体上脱开,对于位于水体中的抢救现场,需要先借助气嘴及氧气罩对防护垫进行充气,此时防护垫展开并将遇险人员躺平至防护垫上,抢救人员依照一定的心脏复苏顺序进行,包括自主意识判断、口腔异物清除、衣服宽解等;并开始正式进行抢救,将除颤装置套设在腰带上并将两组肩带进行固定,将两组传感器贴在遇险人员的身体上,此时启动控制装置中的面板,面板上实时显示心电、血氧、脉搏、体温等生理参数,上述技术组合的过程,实现了胸部按压、机械通气、生理监护、体外除颤所有模块的集成,相对于现有的各组装置均为独立的设备形状,上述设备及其操作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心脏复苏过程的救治效率及救治成功率。 [0032]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33]1.通过将胸部按压、机械通气、生理监护、体外除颤所有模块在该设备上进行集成,且防护垫能够包裹在急救箱体外侧,本申请中利用心泵和胸泵理论使得心脏得到有效的挤压从而泵出更多的血流量;束带按压方式没有传统点式按压的“锤击”效应减少了对患者的伤害,同时通过对束带设计使得束带包裹胸腔的比例增加实现真正的3D按压效果;通过将除颤装置套设在腰带上,基于双相指数衰减波技术的自动除颤技术,减小除颤时通过心脏的电流量,有效减少心肌组织的损伤;采用多特征融合心电节律检测算法,保证诊断的准确率在95%以上; [0034]2.通过在弧形枕口位置进行颈枕滑套的滑动安装,当抢救人员发现遇险人员的口腔中有需要清理的杂物时,此时抢救人员将弹簧插销拔出,此时位于弧形枕口内部的颈枕滑套处于自由状态,遇险人员的头部枕落在颈枕滑套上,抢救人员转动遇险人员的颈部,此时遇险人员的头部不断转动,上述过程提升了清楚遇险人员口腔异物的便捷性,降低了对遇险人员进行形位调整过程的伤害; [0035]3.通过在垫上进行气嘴的安装,在实际抢救的过程中,存在部分遇险人员因为发生溺水休克,此时遇险位置离岸较远,因此需要现场进行施救;通过气嘴对防护垫进行充气,此时在防护垫的浮力下,防护垫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因此能够将遇险人员置于防护垫上,防护垫起到对遇险人员的支撑作用。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7]图2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38]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9]图4图3中B处的放大图; [0040]图5是本申请中处于收储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1]附图标记说明:1、急救箱体;11、弧形枕口;12、颈枕滑套;121、防滑纹路;13、弹簧插销;14、槽口;141、定位块;15、铁片;2、按压装置;3、通气装置;31、制氧泵;32、氧气罩;33、输气管;4、监护装置;41、传感器;42、信号线;5、除颤装置;6、控制装置;61、面板;7、防护垫;71、海绵护垫;72、气嘴;73、磁石;74、圆孔;8、腰带;81、肩带;9、电池;10、遇险人员;101、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3]实施例1 [0044]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参照图1图2,包括急救箱体1及安装在急救箱体1上的按压装置2、通气装置3、监护装置4、除颤装置5及控制装置6,急救箱体1为一体注塑成型,急救箱体1的尺寸优选长×宽×高=600mm×250mm×250mm;急救箱体1的上端面凹设有供患者头部101落枕的弧形枕口11,弧形枕口11的口径不小于400mm;弧形枕口11内部转动安装有轴瓦结构的颈枕滑套12,颈枕滑套12背离急救箱体1的一侧弧形面上一体成型有防滑纹路121。急救箱体1上包覆有防护垫7,防护垫7与急救箱体1长度方向的一侧下边沿连接;防护垫7首尾两端的边角位置均贯通开设有用于进行提拉的圆孔74,当完成遇险人员10在现场第一时间的心脏复苏抢救后,此时需要将遇险人员10向医院转运做进一步的检查,各组圆孔74位于防护垫7首尾的边角位置处,此时抢险人员能够手拉各组圆孔74,对防护垫7进行提拉,进而提升了借助防护垫7进行遇险人员10转运的便捷性;防护垫7的宽度与急救箱体1的长度相适配,防护垫7内侧面的两侧边沿之间对拉连接有腰带8,按压装置2及除颤装置5一体集成并套设在腰带8上。 [0045]急救箱体1的一侧竖直端面上连接有两组分别与腰带8扣合连接的肩带81,各组肩带81与急救箱体1一侧的竖直端面连接,肩带81与腰带8连接,上述配合下,遇险人员10在防护垫7上的不易发生掉落。腰带8具有弹性,腰带8的长度不大于急救箱体1的长度及宽度两倍值的总和,腰带8能够保持与遇险人员10的贴合;且在收储状态下,此时将腰带8翻转,此时腰带8能够对急救箱体1外周的防护垫7进行包裹,进一步提升了防护垫7与急救箱体1的贴合性。 [0046]急救箱体1远离防护垫7的一侧端面上开孔并固定有弹簧插销13,颈枕滑套12靠近弹簧插销13的一侧环形面上开孔并与弹簧插销13插接配合,当抢救人员发现遇险人员10的口腔中有需要清理的杂物时,此时抢救人员将弹簧插销13拔出,此时位于弧形枕口11内部的颈枕滑套12处于自由状态,遇险人员10的头部101枕落在颈枕滑套12上,抢救人员转动遇险人员10的颈部,此时遇险人员10的头部101不断转动,上述过程提升了清楚遇险人员10口腔异物的便捷性,降低了对遇险人员10进行形位调整过程的伤害。 [0047]通气装置3包括集成在急救箱体1内部的制氧泵31、氧气罩32及输气管33,制氧泵31的输出口贯穿急救箱体1并通过输气管33与氧气罩32连接;监护装置4包括两组贴片式电信号传感器41,各组传感器41与急救箱体1通过信号线42电性连接,控制装置6包括安装在急救箱体1一侧的面板61,面板61上实时显示心电、血氧、脉搏、体温等生理参数;急救箱体1内部集成有用于进行供电的电池9(图中电池9集成于急救箱体1内部,线条指向急救箱体1做简单示意,属于本领域现有技术,不做赘述)。 [0048]参照图3图4,防护垫7的表面上缝制成型有若干组沿长度方向平行分布的海绵护垫71,各组海绵护垫71贯穿防护垫7分布,海绵护垫71的上端面与颈枕滑套12内周面的最低点位水平共面;各组海绵护垫71具有缓冲保护的作用,且海绵护垫71的上端面保持与颈枕滑套12内周面的最低点位水平,当遇险人员10躺平在防护垫7上时,此时保证了遇险人员10的头部101及背部处于基本的水平面上,上述设置保证了遇险人员10躺平后的气道通畅,便于进行氧气的输送及排气。防护垫7为密封袋结构,防护垫7的一侧连接有气嘴72,氧气罩32通过气嘴72对防护垫7进行充气,在实际抢救的过程中,存在部分遇险人员10因为发生溺水休克,此时遇险位置离岸较远,因此需要现场进行施救;通过气嘴72对防护垫7进行充气,此时在防护垫7的浮力下,防护垫7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因此能够将遇险人员10置于防护垫7上,防护垫7起到对遇险人员10的支撑作用。 [0049]急救箱体1的一侧凹设有与面板61形状配合的槽口14,槽口14的上方位置开口设置并铰接安装有定位块141,定位块141远离铰接轴的一侧端面上转动连接;上述设置实现了面板61的上下翻动及转动,使面板61能够在日常收储状态下收储在槽口14内部,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顺利转动至急救箱体1的上端面,便于抢救人员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10的相关生理参数进行设置及把握。防护垫7远离急救箱体1的一端嵌固有两组磁石73,防护垫7的长度不低于急救箱体1宽度尺寸的三倍,急救箱体1背离防护垫7连接处的一侧竖直端面上嵌固有与各组磁石73贴合正对的铁块;参照图5,当该设备在收储状态下时,此时将防护垫7缠绕在急救箱体1上,急救箱体1的铁块与防护垫7上的磁石73磁性吸附,上述设置实现了防护垫7与急救箱体1之间的连接,包裹在急救箱体1外周的防护垫7起到对急救箱体1的保护作用。 [0050]实施例2 [0051]一种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0052]a.日常状态下,防护垫7绕卷在急救箱体1上,机器设备打包成卷状;对电池9提前进行充电,此时氧气罩32、除颤装置5及两组贴片式电信号传感器41均收纳在弧形枕口11的位置处; [0053]b.救援人员背负设备赶赴救援现场,轻拍患者面部及双肩,并在双侧耳边大声呼喊,观察有无应答;如果没有反应,说明意识丧失;快速观察患者有无自主呼吸,观察遇险人员10的胸廓有无起伏;并同时判断有无脉推博,判断时间为5-10秒;若患者无意识、无脉搏、无自主呼吸,即可实施心肺复苏术;此时将腰带8从急救箱体1上拆解,将防护垫7铺设在地面上,对于水中遇险的情况下,此时先将氧气罩32与气嘴72连接,通过面板61启动制氧泵31,对防护垫7进行充气; [0054]c.将遇险人员10搬动至防护垫7上,此时头部101与颈枕滑套12接触;解开衣领及腰带8,需要对遇险人员10的口腔内部物体进行排出,此时将弹簧插销13与颈枕滑套12上的开孔解除连接,此时转动遇险人员10的身体,头部101随之传动至一侧位置,便于进行口腔内异物的清除;将氧气罩32密封扣装在遇险人员10的口部,此时制氧泵31在一定的周期内实现输氧及抽气; [0055]d.按压装置2及所述除颤装置5一体集成并套设在腰带8上,并将腰带8在遇险人员10的腰部进行捆扎固定,将两组肩带81拉伸至腰带8的位置并与腰带8扣合固定;将两组贴片式电信号传感器41分别贴合在遇险人员10的心脏位置及左侧下腹部,此时面板61上实时显示心电、血氧、脉搏、体温等生理参数; [0056]e.胸外按压30次以及2次氧气输送为一个循环,5次循环(约2分钟)为一组;如5次循环结束,意识仍未恢复,则继续进行5个循环CPR,直至意识恢复或医护人员到达;具体时间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0057]f.待遇险人员10恢复意识后,氧气罩32继续保持进行给氧,将腰带8松开,将两组肩带81解除,并持续进行5-8分钟的生理参数检测;最后将贴片式电信号传感器41拆除,将遇险人员10抬离设备上,最终将氧气罩32、贴片式电信号传感器41向弧形枕口11位置收纳,将面板61借助定位块141向槽口14内部收纳,最后将防护垫7进行收卷,将腰带8反向与急救箱体1捆扎固定,完成机器设备的打包、收储。 [0058]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研发了一款可用于现场救援的便携式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一体注塑成型的急救箱体1作为该设备的主体,电池9能够对各组件进行供电,该设备将胸部按压、机械通气、生理监护、体外除颤有效集成,整体结构采用折叠式结构,防护垫7能够绕卷在急救箱体1外侧,折叠完成后成为背囊的形式,便于救援人员奔赴现场救援;当在现场进行抢救时,将遇险人员10躺平在防护垫7上,启动制氧泵31并将氧气罩32覆盖在遇险人员10的嘴部,并按照一定的急救顺序进行,此时各组传感器41粘贴在遇险人员10身体上,在控制装置6中的面板61上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多功能的心肺复苏机器设备救治伤员的全流程数据(按压时间、频率、深度、间隔事件、停机时间、开机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机械通气潮气量、吹气时间、吹气量、监护的体征数据、异常数据、除颤时间、除颤能量等)能够存储在本地,并同时上传后方指挥系统或医院数据库,形成一体化生命综合救治平台系统;同时胸部按压、机械通气、生理监护、体外除颤所有模块之间相互独立、系统联系,能够按照现场救援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灵活组合,方便迅速展开救援,有利于及时安全的抢救伤员,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进而简化了心肺复苏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操作复杂度,实现了心肺复苏抢救的高效性。 [0059]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在,一起体验智慧芽的产品和服务
自动注册,无需人工审核,即可立即开始查询专利
立即注册
澳门正版图库

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