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29305A 审中 一种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
1.一种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工作面(500)与大巷区域之间的顶板以及大巷区域的顶板分别设置缓冲带,其中,所述大巷区域包括大巷及相邻大巷之间的巷间保护煤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工作面(500)与大巷区域之间的顶板设置缓冲带,包括:
在大巷保护煤柱(200)靠近所述工作面(500)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一级缓冲带(710),和/或,在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靠近所述大巷区域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二级缓冲带(720),其中,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设置于所述工作面(500)与所述大巷区域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大巷保护煤柱(200)靠近所述工作面(500)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一级缓冲带(710)的步骤,包括:在所述工作面(500)与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之间的掘进回撤通道(400)的顶板,施工向上且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倾斜的第一钻孔组(810),且使所述第一钻孔组(810)的钻孔的孔底均位于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的上方;在所述第一钻孔组(810)的钻孔内实施致裂,形成所述第一级缓冲带(710);
所述在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靠近所述大巷区域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二级缓冲带(720)的步骤,包括:在靠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的大巷的顶板,施工向上且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倾斜的第二钻孔组(820),且使所述第二钻孔组(820)的钻孔的孔底均位于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的上方;在所述第二钻孔组(820)的钻孔内实施致裂,形成所述第二级缓冲带(7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所述第一钻孔组(810)的各钻孔时,使所述第一钻孔组(810)的各钻孔沿所述掘进回撤通道(400)的走向均匀排布,且钻孔间距能够使相邻钻孔内致裂形成的裂隙(840)相互贯通;
施工所述第二钻孔组(820)的各钻孔时,使所述第二钻孔组(820)的各钻孔沿靠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的大巷的走向均匀排布,且钻孔间距能够使相邻钻孔内致裂形成的裂隙(840)相互贯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钻孔组(810)的钻孔内实施的致裂手段为爆破致裂,和/或,在所述第二钻孔组(820)的钻孔内实施的致裂手段为爆破致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大巷区域的顶板设置缓冲带的步骤,包括:
在采区轨道大巷(120)的顶板,施工第三钻孔组(830),所述第三钻孔组(830)的钻孔均包括连通的倾斜段和水平段,且使各所述水平段均位于所述大巷区域的上方;
在各所述水平段实施致裂,形成第三级缓冲带(7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巷区域包括N个大巷和(N-1)个所述巷间保护煤柱,在各所述巷间保护煤柱靠近大巷的两侧的顶板以及位于中间的(N-2)个大巷的顶板施工所述第三钻孔组(830)的钻孔,且使所述巷间保护煤柱上方的水平段沿对应的巷间保护煤柱的走向延伸,使大巷上方的水平段沿对应的大巷的走向延伸;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水平段实施的致裂手段为水力压裂。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带均设置于顶板的关键层,且致裂点均位于所述关键层的中部以上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键层为顶板的基本顶(920)。
现在,一起体验智慧芽的产品和服务
自动注册,无需人工审核,即可立即开始查询专利
立即注册
澳门正版图库

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