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1046U 有效 一种即热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即热体。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面上的即热体大多使用塑料件端盖和硅胶件等,在热水加热过程中会激发出其本身的异味,对反渗透净水机的水质口感造成不利影响。 [0003]如中国专利201921987075.8公开一种加热管,其包括导热加热管本体和设于导热加热管本体内的不锈钢空心管,不锈钢空心管的两端设有密封塞,不锈钢空心管和密封塞为完全密封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密封性能,其密封塞通常采用塑料或硅胶材质,这就导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异味,不利于热水饮用水口感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热体,解决经即热体加热后的热水存在异味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即热体,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加热管本体和设于加热管本体内的扰流管,所述加热管本体和所述扰流管之间形成有过流间隙;所述加热管本体的两端分别焊接连接有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有用于进水的入口,所述第二端盖设有用于出水的出口,所述扰流管的两端沿轴向抵接于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壳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盖和第二固定盖,所述第一固定盖和第二固定盖将所述加热管本体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0006]本实用新型的即热体,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07]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套设部,所述入口设于所述第一套设部远离所述扰流管的一端,所述第一套设部伸入所述加热管本体内,所述第一套设部形成有聚流腔,所述入口通过所述聚流腔与所述过流间隙连通;所述第二端盖包括第二套设部,所述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套设部远离所述扰流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套设部伸入所述加热管本体内,所述第二套设部形成有缓流腔,所述出口通过所述缓流腔与所述过流间隙连通。 [0008]所述第一套设部远离所述扰流管一端的端面高于所述加热管本体的底部端面,所述入口向外延伸形成入口套接管,所述入口套接管伸出所述加热管本体;所述第二套设部远离所述扰流管一端的端面低于所述加热管本体的顶部端面,所述出口向外延伸形成出口套接管,所述出口套接管伸出所述加热管本体。 [0009]所述第一固定盖设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加热管本体的底部止挡配合,所述第一固定盖还设有供所述入口套接管穿设的第一避让口;所述第二固定盖设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与所述加热管本体的顶部止挡配合,所述第二固定盖还设有供所述出口套接管穿设的第二避让口。 [0010]所述第二端盖还设有固定槽,以安装温度探头,所述温度探头的感温端通过所述固定槽伸入所述加热管本体内;所述第一固定盖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盖与所述壳体螺栓连接。 [0011]所述加热管本体、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及所述扰流管均为不锈钢结构件。 [0012]所述扰流管的两端分别盖装有进水扰流端盖和出水扰流端盖,所述进水扰流端盖上设有第一过水孔,所述出水扰流端盖上设有第二过水孔。 [0013]所述进水扰流端盖包括环形的第一盖体和凸设于第一盖体中部的第一端塞,所述第一端塞伸入所述扰流管内与所述扰流管盖装配合,所述第一盖体的外径大于所述扰流管的外径,所述第一盖体位于所述扰流管外侧的端面上沿周向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一过水孔;所述出水扰流端盖包括环形的第二盖体和凸设于第二盖体中部的第二端塞,所述第二端塞伸入所述扰流管内与所述扰流管盖装配合,所述第二盖体的外径大于所述扰流管的外径,所述第二盖体位于所述扰流管外侧的端面上沿周向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二过水孔。 [0014]所述进水扰流端盖和所述出水扰流端盖均为不锈钢结构件。 [0015]所述即热体还包括控制所述加热管本体通断电的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包括可自动复位的第一温控开关和可手动复位的第二温控开关,所述第一温控开关和第二温控开关的感温端均与所述加热管本体的外壁抵接。 [0016]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本申请的即热体,加热管本体的两端分别焊接连接有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可避免在第一端盖与加热管本体之间、第二端盖与加热管本体之间设置硅胶密封件,硅胶密封件在受热后易产生异味,影响水质口感,通过取消硅胶密封件,可避免产生异味,提升水质口感。 [0018]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套设部,所述入口设于所述第一套设部远离所述扰流管的一端,所述第一套设部伸入所述加热管本体内,所述第一套设部形成有聚流腔,所述入口通过所述聚流腔与所述过流间隙连通;所述第二端盖包括第二套设部,所述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套设部远离所述扰流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套设部伸入所述加热管本体内,所述第二套设部形成有缓流腔,所述出口通过所述缓流腔与所述过流间隙连通;通过设置聚流腔,可使由入口进入的水沿周向分散进入过流间隙,可增加水与加热管本体内壁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均匀性;通过设置缓流腔,可暂存一部分水量,以提供稳定出水。 [0019]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套设部远离所述扰流管一端的端面高于所述加热管本体的底部端面,所述入口向外延伸形成入口套接管,所述入口套接管伸出所述加热管本体;所述第二套设部远离所述扰流管一端的端面低于所述加热管本体的顶部端面,所述出口向外延伸形成出口套接管,所述出口套接管伸出所述加热管本体;通过限定第一套设部和第二套设部的焊接安装位置,可使得加热管本体两端端部留出一定空间,以便于和第一固定盖、第二固定盖装配,且通过设置入口套接管和出口套接管,方便与外部管路连接。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盖设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加热管本体的底部止挡配合,所述第一固定盖还设有供所述入口套接管穿设的第一避让口;所述第二固定盖设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与所述加热管本体的顶部止挡配合,所述第二固定盖还设有供所述出口套接管穿设的第二避让口;通过第一台阶部对加热管本体进行轴向限位,通过第一避让口对第一端盖进行轴向限位,类似地,通过第二台阶部对加热管本体进行轴向限位,通过第二避让口对第二端盖进行轴向限位,可将加热管本体整体限位于壳体内,可防止加热管本体沿轴向以及径向的晃动,提高了水流及加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21]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端盖还设有固定槽,以安装温度探头,所述温度探头的感温端通过所述固定槽伸入所述加热管本体内;通过在出水端设置温度探头,可检测出水温度,满足用户对不同水温热水的使用需求。 [0022]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热管本体、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及所述扰流管均为不锈钢结构件;由此可避免使用硅胶或塑料件,可切断异味产生来源,提升水质口感。 [0023]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扰流管的两端分别盖装有进水扰流端盖和出水扰流端盖,所述进水扰流端盖上设有第一过水孔,所述出水扰流端盖上设有第二过水孔;由此水能够通过第一过水孔流入过流间隙,再从第二过水孔流出,可防止水流入扰流管内。 [0024]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进水扰流端盖和所述出水扰流端盖均为不锈钢结构件;可避免使用塑料端盖受热后容易产生异味,可进一步切断异味产生来源。 [0025]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即热体还包括控制所述加热管本体通断电的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包括可自动复位的第一温控开关和可手动复位的第二温控开关,所述第一温控开关和第二温控开关的感温端均与所述加热管本体的外壁抵接;通过设置两种不同控制方式的温控开关,可提高温控可靠性,如当第一温控开关失效无法使即热体断电时,此时可通过第二温控开关进行断电操作,可避免发生危险,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7]图1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即热体的各部件爆炸示意图。 [0028]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扰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进水扰流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出水扰流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扰流管与加热管本体装配后的剖视示意图。 [0032]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下的扰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下的扰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即热体的各部件爆炸示意图。 [0035]图9图8的即热体的剖视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 [0037]10-壳体,11-加热管本体,12-扰流管,13-进水端盖,14-出水端盖,15-第一固定件,16-第二固定件,131-进水管,100-第一安装孔,141-出水管,151-第一固定支脚,161-第二固定支脚,20-第一端盖,21-第二端盖,22-第一固定盖,23-第二固定盖,110-第二安装孔,201-第一套设部,202-聚流腔,203-入口套接管,211-第二套设部,212-缓流腔,213-出口套接管,221-第一台阶部,231-第二台阶部,214-固定槽,215-温度探头,121-进水扰流端盖,122-出水扰流端盖,1211-第一过水孔,1221-第二过水孔,1212-第一盖体,1213-第一端塞,1214-第一翻边,1222-第二盖体,1223-第二端塞,124-第二限位筋,125-进水孔,126-扰流筋,1261-子扰流筋,1262-缺口,200-第一温控开关,210-第二温控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3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0]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4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的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渡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5]图1至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即热体,其由外到内包括壳体10、加热管本体11和扰流管12,扰流管12固定于加热管本体11内,扰流管12和加热管本体11构成的整体固定于壳体10内。加热管本体11上设有电热丝,通电后能够对流过其内部的水进行加热。 [0046]相较于水沿加热管本体11内部空腔流动,本申请通过设置扰流管12,使得扰流管12和加热管本体11之间形成狭窄的过流间隙,水沿过流间隙流动时可贴合加热管本体11的内壁,充分与加热管本体11的内壁接触,有利于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和效率。 [0047]关于壳体10、加热管本体11和扰流管12三者的装配方式,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采用如下任一种方式。 [0048]实施方式一: [0049]图1所示,加热管本体11的两端均敞口,且分别设有进水端盖13和出水端盖14,所述进水端盖13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出水端盖14上设有出水口。 [0050]进一步地,为实现扰流管12固定,进水端盖13和扰流管12之间设有第一固定件15,出水端盖14和扰流管12之间设有第二固定件16,即进水端盖13和出水端盖14盖装于加热管本体11两端时,能够通过第一固定件15和第二固定件16夹紧扰流管12,以防止扰流管12发生轴向晃动。 [0051]进一步地,壳体10的两端均敞口,进水端盖13和出水端盖14能够同时与壳体10的两端固定。即装配时,可先将加热管本体11套入壳体10中,然后使进水端盖13和出水端盖14封闭加热管本体11的两端开口,同时将进水端盖13和出水端盖14与壳体10通过螺栓固定。 [0052]优选地,进水端盖13和出水端盖14均为不锈钢结构件。 [0053]优选地,第一固定件15和第二固定件16为硅胶件,可提高对加热管本体11两端的密封效果,使得水只能从进水口进入、从出水口流出。如图1所示,进水端盖13设有进水管131,进水管131贯穿设于进水端盖13上,第一固定件15套装在进水管131的一端,并且两者内部连通,进水管131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用于进水。进水端盖13上还设有第一安装孔100,用于配合螺栓与壳体10固定。出水端盖14设有出水管141,出水管141贯穿设于出水端盖14上,第二固定件16套装在出水管141的一端,并且两者内部连通,出水管141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用于出水。出水端盖14上还设有第一安装孔100,用于配合螺栓与壳体10固定。 [0054]进一步地,第一固定件15朝向扰流管12的一端设有凸起的第一固定支脚151,第一固定支脚151与扰流管12一端抵接能够限制扰流管12沿轴向的移动。第二固定件16朝向扰流管12的一端设有凸起的第二固定支脚161,第二固定支脚161与扰流管12另一端抵接能够限制扰流管12沿轴向的移动。 [0055]实施方式二: [0056]图8所示,加热管本体11的两端均敞口,且分别设有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21,所述第一端盖20设有用于进水的入口,所述第二端盖21设有用于出水的出口。所述扰流管12的两端沿轴向抵接于所述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21,所述壳体10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盖22和第二固定盖23,所述第一固定盖22和第二固定盖23将所述加热管本体11固定在所述壳体10内。即装配时,第一固定盖22可盖装在第一端盖20上同时与壳体10固定,第二固定盖23盖装在第二端盖21上同时与壳体10固定。第一固定盖22设有与第一端盖20的入口相对应的通孔,第二固定盖23设有与第二端盖21的出口相对应的通孔。第一固定盖22和第二固定盖23上均设有第二安装孔110,以通过螺栓与壳体10固定。 [0057]优选地,第一端盖20和第二端盖21均与加热管本体11焊接连接,由此可避免在第一端盖20与加热管本体11之间、第二端盖21与加热管本体11之间设置硅胶密封件,硅胶密封件在受热后易产生异味,影响水质口感,通过取消硅胶密封件,可避免产生异味,提升水质口感。 [00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端盖20包括第一套设部201,所述入口设于所述第一套设部201远离所述扰流管12的一端,所述第一套设部201伸入所述加热管本体11内,所述第一套设部201形成有聚流腔202,所述入口通过所述聚流腔202与所述过流间隙连通;所述第二端盖21包括第二套设部211,所述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套设部211远离所述扰流管12的一端,所述第二套设部211伸入所述加热管本体11内,所述第二套设部211形成有缓流腔212,所述出口通过所述缓流腔212与所述过流间隙连通。 [0059]图9所示,第一套设部201和第二套设部211焊接于加热管本体11的内表面,同时,第一套设部201和第二套设部211均具有一定轴向尺寸,以形成内套筒,通过形成聚流腔202和缓流腔212,能够提供相对于入口和出口的扩容,以提高入口端水分散均布流动以及出口端出水的稳定性。 [006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设部201远离所述扰流管12一端的端面高于所述加热管本体11的底部端面,所述入口向外延伸形成入口套接管203,所述入口套接管203伸出所述加热管本体11;所述第二套设部211远离所述扰流管12一端的端面低于所述加热管本体11的顶部端面,所述出口向外延伸形成出口套接管213,所述出口套接管213伸出所述加热管本体11。 [0061]具体地,第一套设部201的焊接位置使得其上端正好抵接扰流管12底部、下端位于加热管本体11内,以使加热管本体11的底端能够留出与第一固定盖22配合装配的长度。同样地,第二套设部211的焊接位置使得其下端正好抵接扰流管12顶部、上端位于加热管本体11内,以使加热管本体11的顶端能够留出与第二固定盖23配合装配的长度。进一步地,第一套设部201和第二套设部211的轴向尺寸不易过大,以避免占用过多供水加热的空间。 [006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盖22设有第一台阶部221,所述第一台阶部221与所述加热管本体11的底部止挡配合,所述第一固定盖22还设有供所述入口套接管203穿设的第一避让口;所述第二固定盖23设有第二台阶部231,所述第二台阶部231与所述加热管本体11的顶部止挡配合,所述第二固定盖23还设有供所述出口套接管213穿设的第二避让口。 [0063]具体地,第一台阶部221和第二台阶部231能够对加热管本体11进行轴向限位,同时,第一避让口和第二避让口能够对加热管本体11进行径向限位,通过轴向和径向限位,可提高加热管本体11的夹装效果,提高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0064]进一步优选地,加热管本体11、第一端盖20、第二端盖21以及扰流管12均为不锈钢结构件,可避免使用硅胶或塑料件,可切断异味产生来源,提升水质口感。 [0065]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端盖21还设有固定槽214,以安装温度探头215,所述温度探头215的感温端通过所述固定槽214伸入所述加热管本体11内。通过在出水端设置温度探头215,可检测出水温度,满足用户对不同水温热水的使用需求。 [006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对本申请的即热体进一步展开。关于扰流管12的结构,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采用如下任一种方式。 [0067]实施方式三: [0068]扰流管12为两端封闭的一体管件。在该实施方式中,水流动路径为:水从加热管本体11一端的进水口/入口流入加热管本体11和扰流管12之间的过流间隙,沿过流间隙流动并加热之后,从加热管本体11另一端的出水口/出口流出。 [0069]优选地,扰流管12为不锈钢结构件。由此,可防止在扰流管12的两端使用塑料端盖,导致加热过程中产生异味,保证了热水的口感。 [0070]实施方式四: [0071]图1图5所示,扰流管12两端均敞口,且分别设有进水扰流端盖121和出水扰流端盖122,所述进水扰流端盖121上设有第一过水孔1211,所述出水扰流端盖122上设有第二过水孔1221,所述第一过水孔1211、所述过流间隙以及所述第二过水孔1221构成水流通道。 [0072]在该实施方式中,水流动路径为:水从加热管本体11一端的进水口/入口流入加热管本体11内,通过第一过水孔1211流入过流间隙,沿过流间隙流动并加热之后,经第二过水孔1221以及加热管本体11另一端的出水口/出口流出。 [0073]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扰流端盖121和出水扰流端盖122与扰流管12通过卡紧安装。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进水扰流端盖121包括环形的第一盖体1212和凸设于第一盖体1212中部的第一端塞1213,所述第一端塞1213伸入所述扰流管12内与所述扰流管12盖装配合,所述第一盖体1212的外径大于所述扰流管12的外径,所述第一盖体1212位于所述扰流管12外侧的端面上沿周向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一过水孔1211;所述出水扰流端盖122包括环形的第二盖体1222和凸设于第二盖体1222中部的第二端塞1223,所述第二端塞1223伸入所述扰流管12内与所述扰流管12盖装配合,所述第二盖体1222的外径大于所述扰流管12的外径,所述第二盖体1222位于所述扰流管12外侧的端面上沿周向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二过水孔1221。安装时,只需将第一端塞1213卡入扰流管12内并使扰流管12与第一盖体1212抵接、将第二端塞1223卡入扰流管12内并使扰流管12与第二盖体1222抵接即可。沿周向设置多个第一过水孔1211/第二过水孔1221,可促使水分流从多个第一过水孔1211进入过流间隙并与加热管本体11内壁的各个区域充分接触,可提高加热效率。 [007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盖体1212和第一端塞1213之间设有环形的第一翻边1214,所述扰流管12的进水端设有向内凸起的第一限位筋(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翻边1214与所述第一限位筋卡紧配合;所述第二盖体1222和第二端塞1223之间设有环形的第二翻边(图中未示出),所述扰流管12的出水端设有向内凸起的第二限位筋124,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限位筋124卡紧配合。安装时,第一翻边1214可伸入扰流管12内,第一限位筋可抵在第一翻边1214的圆周壁上。类似地,第二翻边可伸入扰流管12内,第二限位筋124可抵在第二翻边的圆周壁上。第一限位筋和第二限位筋124的设置,还能一定程度防止进水扰流端盖121和出水扰流端盖122自身发生周向转动。 [0075]进一步地,第一端塞1213或第一翻边1214上套设有密封圈。通过设置密封圈,一方面可提升扰流管12内部的密封性,另一方面可加强进水扰流端盖121和扰流管12之间配合的吻合度,优化安装效果。 [0076]进一步地,第二端塞1223或第二翻边上套设有密封圈。通过设置密封圈,一方面可提升扰流管12内部的密封性,另一方面可加强出水扰流端盖122和扰流管12之间配合的吻合度,优化安装效果。 [0077]优选地,所述扰流管12、所述进水扰流端盖121以及所述出水扰流端盖122均为不锈钢结构件。由此,可防止使用塑料端盖,导致加热过程中产生异味,保证了热水的口感。 [0078]实施方式五: [0079]与实施方式四的区别在于,扰流管12内形成空腔,进水扰流端盖121上还设有与空腔连通的进水孔125。 [0080]为切断异味产生源头,扰流管12、进水扰流端盖121以及出水扰流端盖122可使用不锈钢结构件,然而刚性连接难以达到完全密封,存在一少部分水从进水扰流端盖121和扰流管12的配合间隙进入扰流管12的空腔内的情况,进入空腔内的少量水在受热之后发生汽化,将增大空腔内部压力,且加上空腔内的空气发生热胀冷缩,久而久之对扰流管12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扰流管12崩裂。本申请通过设置进水孔125,在进水过程中,水通过进水孔125进入空腔内部,直至充满空腔,水充满空腔之后基本处于静置状态,不影响扰流管12另一端的第二过水孔出热水。由此,可防止少量水在空腔内易汽化,不利于扰流管12使用寿命的延长。 [0081]图3图5所示,在进水扰流端盖121设有第一盖体1212和第一端塞1213的实施例中,进水孔125可设置在第一端塞1213上。出水扰流端盖122的第二端塞1223不设置开孔,以封闭扰流管12的另一端。 [008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对本申请的即热体进一步展开。关于扰流管12上扰流结构的设置方式,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采用如下任一种方式。 [0083]实施方式六: [0084]所述扰流管12为螺纹管,即扰流管12的外壁上设有螺纹(可一体加工形成)。通过将扰流管12贴合加热管本体11的内壁,水沿过流间隙流动时能够绕螺纹盘旋流动,可延长水的流动路径,增加水与加热管本体11内壁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0085]实施方式七: [0086]所述扰流管12的外壁设有扰流筋126,所述扰流筋126与所述加热管本体11的内壁抵接,所述加热管本体11通过所述扰流筋126向所述扰流管12导热。 [0087]在该实施方式中,一方面地,加热管本体11能够通过扰流筋126向扰流管12导热,使得加热管本体11和扰流管12均能向流过过流间隙中的水提供热量,可提高加热效率。另一方面地,通过设置扰流筋126,水沿过流间隙流动时,水能够与扰流筋126的筋壁接触增加加热面积,且当扰流筋126具有一定形状时,可促进水沿一定路径流动,延长流动路径,实现充分加热,提高热效率。 [0088]优选地,所述扰流筋126为螺旋状。可增加水与加热管本体11的内壁以及扰流管12的外壁的接触面积,实现充分加热,提高热效率。 [0089]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扰流筋126设置一条且构成连续的螺旋线。 [009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扰流筋126设置多条,每条所述扰流筋126由多段非连续的子扰流筋1261构成螺旋状。图7例如设有四条扰流筋126,每条扰流筋126均从扰流管12的一端沿螺旋形状延伸至扰流管12的另一端,每条扰流筋126包括多个子扰流筋1261,相邻两个子扰流筋1261之间形成有缺口1262。在该实施例中,水沿过流间隙流动时,既可以按照螺旋状流道流动,还可以沿各个缺口1262爬升形成蛇形/S形流动,保证了周向方向各个区域的水均能与加热管本体11的内壁以及扰流管12的外壁充分接触,提升加热效果。 [0091]可以理解的是,扰流筋126的形状不限于螺旋状,还可以是其它任意形状,满足水能够顺畅地沿过流间隙通过即可,例如扰流筋126为沿扰流管12纵向布置的竖筋,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009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对本申请的即热体进一步展开。所述即热体还包括控制所述加热管本体11通断电的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包括可自动复位的第一温控开关200和可手动复位的第二温控开关210,所述第一温控开关200和第二温控开关210的感温端均与所述加热管本体11的外壁抵接。 [0093]通常情况下,即热体可通过电控组件根据设于即热体上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数据来控制即热体的工作启停,在电控组件能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上述温控组件可不发挥作用。然而当电控组件异常时,为了防止即热体持续升温造成危险,此时温控组件可提供额外的安全措施。当即热体温度上升至第一温控开关200的感温阈值时,第一温控开关200可自动切断相关电路,从而使即热体断电,避免发生危险。进一步地,若第一温控开关200失效,当即热体温度上升至第二温控开关210的感温阈值时,还可通过第二温控开关210切断相关电路,从而使即热体断电,避免发生危险。优选地,所述第一温控开关200的感温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温控开关210的感温阈值。 [0094]由于第一温控开关200是可自动复位的,也就是说当温度上升至第一温控开关200的感温阈值时,第一温控开关200可自动切断相关电路,从而使即热体断电,而当温度再次下降至低于第一温控开关200的感温阈值时,第一温控开关200能够自动复位,使得相关电路导通。第二温控开关210是可手动复位的,一旦第二温控开关210切断了相关电路,便不能自动恢复,需要手动复位才行。关于第一温控开关200和第二温控开关210的更多的结构和使用原理可参考相关技术,本申请在此不再详细展开。 [0095]关于即热体的布置方式,无论是实施方式一还是实施方式二,即热体均可沿竖向布置使用,在该情况下,加热管本体11的下端为进水端、上端为出水端。 [0096]为了尽量避免异味产生,组成即热体的各个结构件可尽量使用不锈钢、金属等材质,避免使用塑料、硅胶材质。 [0097]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现在,一起体验智慧芽的产品和服务
自动注册,无需人工审核,即可立即开始查询专利
立即注册
澳门正版图库

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