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2023053876A 审中 电源转换器
【技术领域】 【0001】 功率 转换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功率转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冷却流路的功率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背景技术以往,已知具有冷却流路的电力变换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包括逆变器、DC/CD转换器以及冷却逆变器和DC/DC转换器的冷却剂流经的冷却通道。 在该电力转换装置中,逆变器和DC/DC转换器隔着冷却流路配置,逆变器和DC/DC转换器被流过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冷却流路的制冷剂冷却。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献】 【0004】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 2009-027901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 在专利文献1中,逆变器和D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部)隔着冷却流路配置,逆变器和DC/DC转换器被流过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冷却流路的冷却水冷却。他们。有 因此,逆变器被在冷却通道中流动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在逆变器侧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并且DC/DC转换器被一部分在DC/DC转换器侧流动的制冷剂冷却。 因此,如果逆变器和DC/DC转换器之间存在温差,则在冷却通道中相同位置流动的制冷剂之间会产生温差,从而导致制冷剂因温差而发生无意的对流。难以有效冷却的问题。 【0006】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冷却逆变器部和DC/DC转换器部的电力变换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力变换器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并以与逆变器单元的电压不同的电压将该直流电提供给负载.用于转换电压的DC-DC转换器部分,以及在其上布置有逆变器部分和DC-DC转换器部分的平板状基部,在前侧和后侧。以及连接到前侧的后侧通道侧通道并设置在背面。 【0008】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力变换装置中,如上所述,逆变器部和DC-DC转换器部配置在平坦的基部的表侧和背侧,基部是冷却通道设置在前侧,冷却通道具有前侧通道和连接到前侧通道并设置在后侧的后侧通道。 结果,冷却液可以依次流过前侧通道和后侧通道,使得布置在基部的前侧和后侧的逆变器部分和DC/DC转换器部分可以顺序地被冷却。冷却。 结果,可以抑制在同一位置流动的冷却液之间产生温度差,从而抑制由于温度差引起的冷却液的无意对流的发生。 其结果,能够利用流过冷却流路的冷却液高效地冷却逆变器部和DC-DC转换器部。 此外,与逆变器部分和DC-DC转换器部分布置在单独的基部上并且由设置在每个基部中的冷却通道冷却的情况相比,逆变器部分和DC-DC转换器部分的配置包括该单元的功率转换器可以做得很紧凑。 【0009】 在第一方面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冷却流路还具有连接基部内的表面侧流路和背面侧流路的连接流路。 由此,能够形成冷却流路,使得冷却液在基部内依次流过表侧流路和背面侧流路。与连接流路的情况不同,能够简化基台的结构. 【0010】 在第一方面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冷却流路交替地连接于所述表面侧流路和所述背面侧流路,所述冷却液在所述基部的表面侧表面和背面侧表面之间交替流动。 . 被配置为通过 通过这种配置,冷却液可以交替地依次流过前侧通道和后侧通道进行冷却。 【0011】 在冷却流路具有连接流路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连接流路的角部被倒角。 由此,与连接流路的角部没有倒角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接流路的角部的压力损失的增加。 【0012】 在上述的具有冷却流路的连接流路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连接流路包括隔板,该隔板调整流入前侧流路和背面侧流路中的至少一方的冷却液的流量。 . 【0013】 在冷却流路具有连接流路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冷却流路具有相对于连接流路倾斜的槽部。 【0014】 在第一方面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逆变器部配置在基部的前侧和后侧中的一方,并被流过前侧流路和后侧流路中的一方的冷却液冷却。后侧通道,DC-DC转换器部分设置在基部的前侧和后侧中的另一侧,并由流过前侧通道和后侧通道中的另一侧的冷却液冷却。 根据该结构,逆变器部所包含的部件和元件配置在基部的一个侧面,DC/DC转换器部所包含的部件和元件配置在基部的另一侧面。因此,可以抑制连接基部的前侧和后侧的配线数量的增加。 因此,可以防止电力转换器的布线结构变得复杂。 【0015】 在第一方面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基台包括形成有冷却流路的金属制冷却单元主体和与冷却单元主体一起形成冷却流路的金属制盖。逆变器部和DC/DC转换器部中的至少一个附接至布置在基部的前侧和后侧的盖部。 由此,能够使安装有逆变器部或DC/DC转换器部的盖部与流过冷却流路的冷却液直接接触,能够高效地进行散热。 【0016】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盖部设置有突出到冷却通道中的突出部。 由此,突出部能够增大盖部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能够将来自逆变器部和DC/DC转换器部的热量通过盖部高效地传递至冷却液。 .可以传送。 【0017】 在具有在盖体上设有突起的结构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盖体的突起形成为翅片状、圆筒状或棱柱状。 通过这种配置,可以有效地将热量从鳍状、圆柱状或棱柱状突起散发到冷却液中,并且鳍状、柱状或棱柱状突起可以使冷却通道中的冷却液变直或扩散。冷却通道的宽度。 【0018】 在这种情况下,盖体的翅片状突起优选形成为沿着冷却流路延伸。 根据该结构,翅片状的突起具有将冷却液沿冷却流路引导的整流效果,与在与冷却流路交叉的方向设置翅片状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压力。 . 可以抑制损失增加。 【0019】 在盖体设置有突起的构成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的是,盖体具有多个突起,多个突起在冷却流路的深度方向上以80度~80度的角度形成为100度。 % 悬垂高度。 【0020】 在盖体上设置有突起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盖体的突起与冷却流路的壁面之间具有0.5~2.0mm的间隙。 【0021】 根据第一方面的电力转换装置优选地还包括升压转换器部,该升压转换器部布置在逆变器部的输入侧以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升压并向逆变器部提供该直流电,其中,逆变器部、第一开关元件模块和第二开关元件模块,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DC-DC转换器部分包括转换器开关元件、变压器、谐振电抗器和平滑电抗器;转换器部分包括阶梯-升压开关元件模块和升压电抗器在开关元件模块和升压电抗器中,冷却液形成为首先冷却基于耐热性具有较高优先级的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首先冷却耐热性低且应该可靠地冷却的部件,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耐热性低的部件的温度上升。 【0022】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第一开关元件模块和第二开关元件模块设置在基部的前侧和后侧的一侧,并且冷却水流过前侧通道和后侧通道中的一个。优选设置侧通道,变流器开关元件、变压器、谐振电抗器、平滑电抗器、升压开关元件模块和升压电抗器设置在前侧和后侧中的另一侧。基部,并由液体冷却。它由在通道和后侧通道中的另一个中流动的冷却液冷却。 根据该结构,逆变器部的第1开关元件模块和第2开关元件模块配置在基部的一个侧面,变换器开关元件、变压器、谐振电抗器、平滑电抗器、升压开关升压转换器部分的元件模块和升压电抗器可以布置在基部的另一表面上以有效地冷却各个部件。 【0023】 在基部包括盖部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地,盖部包括布置有升压电抗器的升压电抗器盖部和布置有DC-DC转换器部的DC-DC转换器部lid。升压电抗器盖与DC/DC变换器盖一体成型。 【0024】 在基部包括盖部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地,盖部包括布置有升压电抗器的升压电抗器盖部和布置有DC-DC转换器部的DC-DC转换器部lid。升压电抗器盖和DC-DC转换器盖设置在前侧流道和后侧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中,并且前侧流道和前侧流道流路,或从背面流路到背面的流路固定在连接流路的隧道状的流路形成部件上。 【0025】 在第一方面的电力变换装置中,用于冷却DC/DC转换器部的冷却液的压力损失优选为冷却流路整体的压力损失的15%。 【0026】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是具备冷却体的电力转换装置,冷却体形成有单线状的冷却流路,冷却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表侧冷却体的前侧通道和后侧冷却通道形成。 【0027】 在第二方面的电力变换装置中,优选的是,逆变器部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向负载供给;升压转换器部,对供给的直流电力进行升压,向负载供给。向逆变器部分提供直流电,冷却体包括设置逆变器部分的逆变器冷却表面、设置升压转换器部分的升压转换器冷却表面。 【0028】 在这种情况下,冷却体优选被配置为使得冷却逆变器冷却表面和升压转换器冷却表面的冷却液的压力损失是整个冷却体的压力损失的85%。 【发明效果】 【0029】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可以有效地冷却逆变器部和DC/DC转换器部。 【图纸简要说明】 【0030】 【图1】 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源转换器的电路图。 【图2】 附图说明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3] 附图说明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侧视图。 【图4】 附图说明图1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 附图说明图1是从下方观察一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基部的俯视图。 [图7]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基部的仰视图。 [图8]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基部的侧剖视图。 [实施发明的方式] 【0031】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体现本发明的实施例。 【0032】 参照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结构。 电力转换装置100例如搭载于车辆。 【0033】 首先,将参照图1描述功率转换器100的电路配置。 电力转换装置100包括逆变器部10。 逆变器单元10将从直流电源200输入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供给至负载210。 负载210例如是马达。 开关201设置在功率转换器100和DC电源200之间。 【0034】 逆变器部分10包括开关元件模块11。 开关元件模块11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此外,开关元件模块11包括形成上臂的半导体开关元件Q1、Q2和Q3以及形成下臂的半导体开关元件Q4、Q5和Q6。 【0035】 逆变器部分10包括第一逆变器部分10a和第二逆变器部分10b。 开关元件模块11包括包含在第一逆变器部分10a中的第一开关元件模块11a和包含在第二逆变器部分10b中的第二开关元件模块11b。 此外,负载210包括第一负载210a和第二负载210b。 第一逆变器单元10a将从直流电源200输入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将该交流电提供给第一负载210a。 第二逆变器部10b将从直流电源200输入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并将该交流电力提供给第二负载210b。 【0036】 电力转换装置100包括升压转换器部20。 升压转换器部20配置在逆变器部10的输入侧。 升压转换器部20将从直流电源200输入的直流电力升压后提供给逆变器部10。 升压转换器部分20包括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 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包括升压开关元件Q11和Q12。 升压开关元件Q11和Q12分别形成上臂和下臂。 此外,升压转换器部分20包括电容器C1。 电抗器22设置在直流电源200的正极侧与升压开关元件Q11和升压开关元件Q12的连接点之间。 电容器C1与升压开关元件Q12并联设置。 电抗器22是权利要求范围中的“升压电抗器”的示例。 【0037】 功率转换装置100包括电容C2和电阻R。 电容器C2和电阻器R设置在升压转换器部分20和逆变器部分20之间。 电容器C2和电阻器R并联设置。 【0038】 电力转换装置100具有DCDC转换器部30。 注意,DCDC转换器部分30将DC电力的电压转换成不同的电压。 具体而言,DCDC转换器部30对经由连接器1从直流电源200输入的直流电力进行降压。 此外,DCDC转换器部30将降压后的电压提供给输出端子2。 应当注意,DCDC转换器部分30是权利要求范围中的“DC-DC转换器部分”的示例。 【0039】 接着,对电力变换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0】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和4所示,DCDC转换器部分30包括DC-DC转换器元件31和其上安装有DC-DC转换器元件31的DC-DC转换器板32。 DC-DC转换器板32具有平板形状。 安装在DC-DC转换器板32上的DC-DC转换器元件31包括转换器开关元件31a、变压器31b、谐振电抗器31c和平滑电抗器31d。 转换器开关元件31a设置在DC/DC转换器基板32的背面侧(Z2侧)。 变压器31b、谐振电抗器31c、平滑电抗器31d以贯通DC-DC转换器基板32的方式设置。 【0041】 如图5所示,开关元件模块11在其中容纳半导体开关元件Q1至Q6(参见图1)。 半导体开关元件Q1~Q6被树脂等外壳覆盖。 如图4所示,盖部12配置在后述的开关元件模块11的基部50侧(Z1侧)。 盖部12由铝等导热率较高的金属形成。 盖部12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12a和向基部50突出的多个柱部12b。 柱部12b形成为突出到冷却通道51中。 柱状部12b例如具有棱柱形状。 当在垂直于开关元件模块11的表面的方向上观察时,开关元件模块11具有矩形形状。 注意,柱状部12b是权利要求范围中的“突出部”的示例。 【0042】 如图2~图5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00具备基部50。 基部50具有平板形状。 逆变器部分10和DCDC转换器部分30布置在基部50上。 另外,基部50由铝等导热率较高的金属形成。 当从垂直于基部50的前表面50a(前表面(Z1侧表面))和后表面50b(后表面(Z2侧表面))的方向观察时,基部50具有矩形形状。 【0043】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基部50具有布置在冷却液流过的前侧的前侧通道51a和连接到前侧的后侧通道51a。通道51a.冷却通道51和背面通道51b。 【0044】 另外,冷却流路51在基部50具有连接表侧流路51a和背侧流路51b的连接流路51c。 【0045】 逆变器部10的开关元件模块11沿着具有平板形状的基部50的表面50a或背面50b附接到基部50。 另外,安装有DC-DC转换器元件31的DC-DC转换器基板32沿着平板状的基部50的表面50a或背面50b安装于基部50。 【0046】 具体而言,开关元件模块11沿着平板状的基部50的背面50b安装于基部50。 另外,安装有DC-DC转换器元件31的DC-DC转换器基板32沿着平板状的基部50的面50a安装于基部50。 【0047】 第1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2开关元件模块11b沿着平板状的基部50的背面50b安装于基部50。 具体而言,第1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2开关元件模块11b沿着第1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2开关元件模块11b的长边方向(X方向)相邻配置。 【0048】 升压转换器部20沿着平板状的基部50的表面50a或背面50b安装于基部50。 具体而言,升压转换器部20安装于基部50的表面50a。 此外,升压转换器部20配置成沿着板状基部50的长度方向(X方向)与DCDC转换器部30相邻。 【0049】 升压转换器部分20包括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 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沿着平板状的基部50的表面50a或背面50b安装于基部50。 具体而言,DC-DC转换基板32、电抗器22和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沿着平板状的基体50的面50a相邻配置并安装在50上。 DC/DC转换器板32、电抗器22和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依次附接到基部50的表面50a。 【0050】 如图5所示,盖部21a配置在升压用开关元件模块21的基部50侧(Z2侧)。 盖部21a例如由铝等导热率较高的金属形成。 盖部21a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21b和向基部50突出的多个柱部21c。 柱部21c形成为突出到冷却通道51中。 柱部21c例如具有圆柱形状。 从与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呈正方形。 另外,柱状部21c是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突出部”的一例。 【0051】 在反应器22的基部50侧(Z2侧)配置有盖部22a。 盖部22a由铝等导热率较高的金属形成。 盖部22a包括主体部22b和向基部50突出的多个翅片22c。 翅片22c形成为突出到冷却通道51中。 散热片22c形成为沿着冷却通道51延伸。 翅片22c是权利要求中的“突起”的一个例子。 【0052】 如图4和图5所示,基部50由形成有冷却流路51的金属制的冷却部主体52和与冷却部主体一起形成冷却流路51的金属构成。本体52。盖子12、21a、22a、53; 逆变器部10和DCDC转换器部30分别附接到布置在基部50的前侧和后侧的盖部12和53。 具体而言,DC-DC转换器基板32安装于盖部53。 具体地,冷却通道51设置在基部50的前表面50a和后表面50b上(参见图6和7)。 盖部53覆盖设置在基部50的表面50a上的冷却通道51。 盖部53具有矩形形状和平板形状。 DC-DC转换器基板32沿着盖部53的表面53b配置。 DC-DC转换器基板32例如通过螺钉安装于设置于盖部53的柱部53c。 盖部53例如通过螺钉安装于冷却部主体部52。 结果,仅通过拆下螺钉就能够容易地更换DC-DC转换器板32和DC-DC转换器元件31。 【0053】 盖部53由铝等导热率较高的金属形成。 盖部53设置有突出到冷却通道51中的翅片53d。 翅片53d形成为沿着冷却流路51延伸。 翅片53d是权利要求范围中的“突起”的示例。 【0054】 另外,盖部12覆盖设置于基部50的背面50b的冷却流路51。 提供两个盖子12。 盖部12具有矩形形状和平板形状。 第1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2开关元件模块11b分别安装于盖部12。 【0055】 此外,盖部21a覆盖设置在基部50的表面50a上的冷却通道51。 盖部21a具有矩形形状和平板形状。 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安装于盖部21a。 【0056】 如图4所示,DC-DC转换器元件31包括转换器开关元件31a。 转换器开关元件31a以经由导热部件33与盖部53接触的方式安装于DC/DC转换器基板32的盖部53侧的面(Z2侧面)。如图。 即,盖部53、导热部件33、转换器开关元件31a依次层叠。 从变换器开关元件31a产生的热经由导热部件33向盖部53散热。 导热件33例如由陶瓷片制成。 【0057】 此外,盖部53设置有孔部53a。 反应器22以覆盖盖体53的孔53a的方式配置。 即,电抗器22以覆盖冷却流路51的方式配置。 从反应器22产生的热量散发到流过冷却通道51的冷却液。 反应器22例如通过螺钉安装于盖部53。 【0058】 冷却单元主体52设置有孔52a。 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以覆盖冷却部主体52的孔52a的方式配置。 即,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以覆盖冷却流路51的方式配置。 从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产生的热量被散发到流过冷却通道51的冷却液。 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例如通过螺钉安装于冷却单元主体52。 【0059】 如图5所示,冷却单元主体52设置有一对孔52b。 第1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2开关元件模块11b分别以覆盖孔52b的方式配置。 即,第1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2开关元件模块11b以覆盖冷却流路51的方式配置。 从开关元件模块11产生的热散发到流过冷却通道51的冷却液。 【006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冷却通道51中,前侧通道51a和后侧通道51b交替连通,使得冷却液流过前侧表面和后侧表面。基部 50. 形成为交替地穿过 具体而言,冷却流路51配置在表侧(表面50a侧),作为表侧流路51a的冷却流路511、515、519配置在背面侧(背面50b侧)。通道513和517作为51b,冷却通道512、514、516和518作为连接通道51c。 冷却流路51形成为冷却流体从基部50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一端侧流入,冷却流体从另一端侧流出。 【0061】 在冷却流路51中,从上游向下游依次连接有冷却流路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 即,如图3、图6、图7所示,冷却液从前侧流路51a的冷却流路511、连接流路51c的冷却流路512、后侧流入冷却流路51。冷却通道513在通道51b、冷却通道514在连接通道51c、冷却通道515在前通道51a、冷却通道516在连接通道51c、冷却通道517在后通道51b、连接通道流出。通道51c的冷却通道518和前侧通道51a的冷却通道519。 【0062】 另外,从冷却流路51流出的冷却液被散热部60散热而冷却。 此外,由散热部60冷却的冷却液被泵61输送,再次流入冷却流路51。 散热器60包括热交换器并且被外部空气冷却。 散热器60例如是散热器。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通道51的出口与散热部60之间可以设置泵61,使得冷却液在被散热部60散热之前可以由泵61输送。 另外,冷却液例如是水或防冻液等液体。 【006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逆变器部10配置在基部50的背面侧,被在背面侧流路51b中流动的冷却液冷却。 具体而言,第1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2开关元件模块11b配置在基部50的背面侧,被在背面侧流路51b中流动的冷却液冷却。 【006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DCDC转换器部30配置在基部50的前侧,被在前侧流路51a中流动的冷却液冷却。 具体而言,转换器开关元件31a、变压器31b、谐振电抗器31c、平滑电抗器31d、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电抗器22配置在基部50的前侧,通过冷却液流过通道51a。 【0065】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连接通道51c的角被倒角。 具体地,倒角部510设置在连接通道51c的连接到前通道51a的部分和连接到后通道51b的部分。 【006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流路51包括第一开关元件模块11a、第二开关元件模块11b、变换器开关元件31a、变压器31b、谐振电抗器31c、平滑电抗器31d、升压开关在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中,冷却液形成为首先冷却基于耐热性具有较高优先级的组件。 具体而言,冷却流路51形成为对上游侧的热阻比较低的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进行冷却。 【0067】 冷却通道51包括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第二开关元件模块11b、电抗器22、谐振电抗器31c、变换器开关元件31a、变压器31b、第一开关元件模块11a和平滑电抗器31d。冷却液形成为这样流动至于冷却的顺序。 【0068】 如图3、6和7所示,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被流过冷却流路511的冷却液冷却。 另外,第2开关元件模块11b被流过冷却流路513的冷却液冷却。 此外,谐振电抗器31c、转换器开关元件31a和变压器31b被流过冷却通道515的冷却液冷却。 另外,第1开关元件模块11a被在冷却流路517中流动的冷却液冷却。 另外,平滑电抗器31d被在冷却流路519中流动的冷却液冷却。 【0069】 [本实施例的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007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逆变器部10和DCDC转换器部30配置在平坦的基部50的前侧和后侧,基部50设置有前侧流路51a布置在前侧的后侧通道51b连接到前侧通道51a并布置在后侧。 结果,冷却液可以依次流过前侧通道51a和后侧通道51b,使得逆变器部分10和DCDC转换器部分30设置在基部50的前侧和后侧。可以依次冷却。 结果,可以抑制在同一位置流动的冷却液之间产生温度差,从而抑制由于温度差引起的冷却液的无意对流的产生。 其结果,能够利用流过冷却流路51的冷却液高效地冷却逆变器部10和DCDC转换器部30。 此外,与逆变器单元10和DCDC转换器单元30布置在不同的基座单元上并由设置在各个基座单元中的冷却通道冷却的情况相比,逆变器单元10和DCDC转换器单元30被冷却可以使包括转换器部30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构造紧凑。 【007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冷却流路51在基部50具有连接表侧流路51a和背侧流路51b的连接流路51c。 结果,冷却流路51可以形成为使得冷却液依次流过基部50内的前侧流路51a和后侧流路51b。以及后通道51b,基部的构造部分50可以被简化。 【007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冷却流路51具有交替连接的表侧流路51a和背侧流路51b,冷却液在表侧和背侧流动。基部50的表面形成为交替地穿过 结果,冷却液可以交替地依次流过前侧流路51a和后侧流路51b,使得逆变器部分10和DCDC转换器部分30布置在前侧和后侧。基础部分50被交替地和顺序地冷却。让其冷却。 【007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逆变器部10配置在基部50的背面侧,由在背面侧流路51b中流动的冷却液冷却,DCDC转换器部30位于在基部50上,并被流过前侧通道51a的冷却液冷却。 由此,可以将逆变器部10所包含的部件和元件配置在基部50的背面,并且可以将DCDC转换器部30所包含的部件和元件配置在基部50的前表面。因此,可以抑制连接基部50的前侧和后侧的电线的数量增加。 这可以防止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布线结构变得复杂。 【007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基台50具备形成有冷却流路51的金属制的冷却部主体52、金属制的冷却部主体52和形成有冷却部主体52的冷却部主体52。冷却流道51和盖12、21a、22a、53由...制成。 逆变器部10和DCDC转换器部30分别附接到布置在基部50的前侧和后侧的盖部12和53。 结果,能够使安装有逆变器部10和DCDC转换器部30的盖部12、53与在冷却流路51中流动的冷却液直接接触。能够高效地从DCDC转换器部30散热。 【007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盖体12、21a、22a、53设置有向冷却流路51内突出的突起(柱状体12b、21c、翅片22c、53d)。 结果,突起(柱12b、21c、翅片22c、53d)可以增加盖12、21a、22a、53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来自30的热量可以更有效地通过盖12传递、21a、22a、53给冷却液。 【007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盖体12、21a、22a、53的突起(柱12b、21c、翅片22c、53d)形成为翅片状、圆柱状或棱柱状。这是 其结果,能够从翅片状、柱状或棱柱状的突起(柱状部12b、21c、翅片22c、53d)向冷却液有效地散热,翅片状、柱状或棱柱状的突起部能够有效地散热。冷却通道51中的冷却液可以通过棱柱状突起(柱12b、21c、翅片22c、53d)沿冷却通道51的宽度方向整流或扩散。 【007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盖部22a、53的翅片22c、53d形成为沿着冷却流路51延伸。 其结果,翅片22c、53d起到将冷却液沿着冷却流路51引导的整流效果,与在与冷却流路交叉的方向设置翅片形状的情况相比,压力损失大51.可以防止成为 【0078】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连接通道51c在拐角处被倒角。 其结果,与连接流路51c的角部没有倒角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接流路51c的角部的压力损失的增加。 【007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配置在逆变器部10的输入侧的升压转换器部20对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进行升压后供给至逆变器部10。 逆变器部分10还包括将DC电力转换成AC电力的第一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二开关元件模块11b。 DCDC转换器部分30还包括转换器开关元件31a、变压器31b、谐振电抗器31c和平滑电抗器31d。 此外,升压转换器部20包括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 冷却通道51包括第一开关元件模块11a、第二开关元件模块11b、转换器开关元件31a、变压器31b、谐振电抗器31c、平滑电抗器31d、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其中,冷却液形成流动,以便首先冷却基于耐热性具有较高优先级的组件。 其结果,能够首先冷却耐热性低的要可靠地冷却的部件,能够可靠地防止耐热性低的部件的温度上升。 【008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1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2开关元件模块11b配置在基部50的背面侧,被在背面侧流路51b中流动的冷却液冷却。转换器开关元件31a、变压器31b、谐振电抗器31c、平滑电抗器31d、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布置在基部50的前侧,并且连接到前侧流路 51a. 由流经的冷却液冷却 结果,逆变器部分10的第一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二开关元件模块11b被布置在基部50的背面,转换器开关元件31a、变压器31b和谐振电抗器被布置在基部50的背面。 DCDC变换器部30、31c、平滑电抗器31d、升压变换器部20的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可以设置在底座部50的前表面,以有效地冷却各部分。 【0081】 [变化] 应当注意,本次公开的实施例应当被认为是示例而不是在所有方面的限制。 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的,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更)。 【008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关元件模块11安装于基部50的背面50b,DC/DC转换器基板32安装于基部50的表面50a,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这个。不限。 例如,也可以将开关元件模块11安装于基部50的表面50a,将DC/DC转换器基板32安装于基部50的背面50b。 另外,也可以将开关元件模块11和DC/DC转换器基板32两者安装于基部50的表面50a。 另外,也可以将开关元件模块11和DC/DC转换器基板32双方安装于基部50的背面50b。 【008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2开关元件模块11b均安装于基部50的背面50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第一开关元件模块11a和第二开关元件模块11b可以附接到基部50的不同表面。 【008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升压转换器部20安装于基部50的表面50a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升压转换器部20可以附接到基部50的后表面50b。 【008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升压用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均安装于基部50的表面50a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都安装于基部50的背面50b。 此外,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和电抗器22可以附接到基部50的不同表面。 【008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基部50分离为冷却部主体部52和盖部53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基部50可以不分离冷却部主体部52和盖部53而一体地构成。 【0087】 在上述实施例中,安装在DC-DC转换器板32上的DC-DC转换器元件31包括转换器开关元件31a、变压器31b、谐振电抗器31c和平滑电抗器31d。但不限于此。 例如,安装在DC-DC转换器板32上的DC-DC转换器元件31可以包括除这些元件之外的元件。 【0088】 在上述实施例中,冷却流路51包括升压开关元件模块21、第二开关元件模块11b、电抗器22、谐振电抗器31c、变换器开关元件31a、变压器31b、第一开关元件尽管示出了冷却液依次流动以冷却平滑电抗器31d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冷却流路51也可以形成为使冷却液流动,以上述以外的顺序冷却多个构成要素。 【0089】 在上述实施例中,更详细地,盖12、21a和53的突起形成多个,并且多个突起对应于形成在基部50(冷却体)中的流路51的深度。电力转换装置形成为在该方向上具有80%至100%的突出高度。 优选地,多个突起形成为具有为冷却通道的深度方向的80%至93%的突起高度。 具体而言,突出部与通道之间的间隙形成为0.0mm至1.5mm。 通道深度是从盖子的通道侧面到通道底部在垂直方向上测量的长度。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期待散热性的提高。 【009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更详细而言,盖体12、21a、53的突起部是形成为与流路壁面的间隙为0.5mm~2.0mm的电力转换器。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期待散热性的提高。 【0091】 在上述实施例中,换言之,基部50(冷却体)可以形成有单向流路。 通道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用于冷却冷却体的前侧的前侧通道和用于冷却后侧的后侧通道。 这样的构造与在前侧和后侧平行地分流的流路相比,不需要设置分流板等用于均等地分流的设计。 因此,可以预期电力转换器的成本降低。 【0092】 另外,优选地,在形成于基部50的流路中,用于冷却DC-DC转换器部的冷却液的压力损失为形成于基部50的流路整体的压力损失的15%。配置为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期待优先于DC/DC转换器部的部件的散热性能的提高。 【0093】 换言之,上述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描述为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将其提供给负载的逆变器部分、将直流电的电压转换成直流电的DC-DC转换器部分。不同的电压,以及逆变器部分。升压转换器部分布置在输入侧并且升压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并将其提供给逆变器部分;以及升压转换器冷却表面,升压转换器在其上转换器部分被安排。 可以期望这样的配置减小功率转换器的尺寸。 【0094】 也就是说,冷却体的压力损失分别为整个冷却体用于冷却逆变器冷却表面、升压转换器冷却表面和用于冷却转换器的冷却液的压力损失的85%和15%。冷却表面。它是一种功率转换装置,配置为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期待逆变器部和升压转换器部的散热性能比DC/DC转换器部提高。 【0095】 在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写中,连接通道是包括隔板的功率转换器,隔板调节流入前侧通道和后侧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的冷却液的流量。 具体地,连接通道设置有肋条,使得冷却液可以供应到其流入的整个前侧通道或后侧通道。 如图6所示,通道514从左侧设置有开口比为3至4:1的肋。 通道518设置有肋,使得开口比从左侧开始为2.4至2.7∶1.5至1.8∶1。 【0096】 换句话说,冷却通道是在连接通道中包括倾斜槽的电力转换装置。 具体而言,在流路513的底部设有相对于图7中的流路514倾斜的槽(未图示)。 凹槽理想地设置在通道壁表面附近。 【0097】 即,盖部包括配置有升压电抗器的升压电抗器盖部和配置有DC-DC转换器部的DC-DC转换器部盖部。DC-DC转换器盖是电源一体成型的转换装置。 如图5所示,盖部53构成为配置有电抗器22和DCDC转换器部。 【0098】 即,盖部包括配置有升压电抗器的升压电抗器盖部和配置有DC-DC转换器部的DC-DC转换器部盖部。DC-DC转换器盖设置在前侧通道和后侧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并且连接到连接前侧通道和前侧通道的隧道状通道形成构件,或者连接后侧通道以背面通道。它是一个固定的电源转换器。 更具体地,当升压电抗器盖和DC/DC转换器盖分开构造时,每个盖的外围必须固定和密封到冷却体主体。 如图4所示,当盖部53分离为升压电抗器盖部和DC/DC转换器盖部时,冷却流路515与升压电抗器盖部和DC/DC转换器盖部分离. 由于它横跨在零件上,因此无法密封。 因此,冷却通道515设置有隧道形通道形成构件。 【009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备DC-DC转换器部的电力转换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在未将DC-DC转换器部搭载于基座部50的状态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符号说明】 【0100】 10 逆变器 11a 第一开关元件模块 11b 第二开关元件模块 12 盖子 12b 立柱(突出) 20 升压转换器块 21 升压开关元件模块 21a 盖子 21c 柱(突出) 22 电抗器(升压电抗器) 22a鳍片(凸起) 30 DCDC转换器部分(DC直流转换器部分) 31a转换器用开关元件 31b变压器 31c谐振电抗器 31d平波电抗器 50个碱基 51 冷却通道 51a前声道 51b 反向通道 51c连接通道 52 冷却装置本体 53 盖子 53d鳍(投影) 100电源转换器 200直流电源 210负载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冷却通道
现在,一起体验智慧芽的产品和服务
自动注册,无需人工审核,即可立即开始查询专利
立即注册
澳门正版图库

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