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医药行业正面临着寒冬,困境尚未过去,短期内仍将持续。行业巨头正在积极寻找开源的途径,中型企业则在紧缩开支,而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则试图通过二级市场开辟求生之路,向国有资本求援,甚至已经在破产的边缘徘徊。尽管策略各不相同,但目标如出一辙:在这个寒冬中生存下来,平稳度过这一艰难时期。 12月15日,科创板上市企业迈威生物宣布计划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意在A+H布局。选择双地上市的背后,除了方便进军海外市场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筹集更多资金。与之类似,科创板的另一家企业迪哲医药,其再融资方案也在近期通过上交所审核,这一举措为未盈利企业的再融资开创了先例。 面对资本的寒冬,几乎所有的生物科技公司都在努力实现开源节流。无论是迈威生物还是迪哲医药,这些动作都反映了当前行业普遍存在的趋势。 进入2024年末,不仅是Biotech感到资金短缺,许多过去被认为稳固的大型本土制药企业也感受到了资金压力。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大型制药企业较Biotech更容易出现资金紧张,因为他们有较多的员工,必须应对的费用包括销售、管理和财务开销,而这些都是固定的。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让许多传统企业的经营收入不足以支撑创新转型,甚至是日常运营,经常陷入裁员、发债、削减业务线等困境。 为了定义“大”型企业,通用标准是员工数量超过一千。当然,关于“缺钱”的衡量则相对复杂,需综合考虑账上现金资产、负债率、支出等因素。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寻求破产重整来“自救”,例如吉药控股。2023年,吉药控股总营收为3.46亿元,但却亏损高达3.49亿元,而其年末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剩2700万元。再看2024年的财政状况,前三季度除税后亏损达到2.31亿,资金状况更是岌岌可危。 与吉药控股在同一时间段面临困境的还有辅仁药业和誉衡药业,截至目前,辅仁药业的处境相对更为严峻,而誉衡药业通过破产重整后的战略转型开始恢复生机。这表明了企业在困境中通过调整策略实现业务再生的可能性。 在许多企业寻求“他救”的背景下,国有资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注资支持也因势而生,为部分陷入困境的企业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支持,例如长药控股的股价暴涨,就得益于国资背景的新管理团队接手。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则在二级市场通过概念炒作提升股价,如香雪制药依托其新疗法的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短期内的股价飞升。 总体来看,尽管市场环境依然严峻,但大药企相比Biotech企业有着更多获取资金的渠道。不过,未来的持续发展需提前做好现金流的规划,维持足够的运营弹性。企业应当学会谨慎扩张,避免因过度并购而招致财务风险。自律与未雨绸缪将是企业在这个漫长寒冬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