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编辑按: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属于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然而,中国的UTUC患者在疾病特征和分子生物学上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如何改善UTUC患者的生存状态和预后,一直是泌尿外科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近日,第八届华西泌尿肿瘤天府学术大会在成都成功举行。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鲍一歌教授分享了基于抗体偶联药物(ADC)的UTUC围手术期个体化治疗的经验,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特点
UTUC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尿路上皮癌,其全球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2人,约占所有尿路上皮癌(UC)的10%。不过,2018年中国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UTUC在我国的发病比例为17.9%,这一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除与膀胱癌(UBC)同为尿路上皮癌外,UTUC在分子特征和解剖特征等多方面均与其不同。
目前,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仍被视为治疗UTUC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华西医院在进行RNU手术的数量上不断增长,显示出这一手术在控制患者5年癌症特异性死亡率方面的显著效果,保持在60%至70%之间。
UTUC的风险分层
根据国内外诊疗指南,UTUC患者已经进行了风险分层。我国2024年版的《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指出,低危患者需同时具备以下特征:单一病灶、肿瘤小于2厘米、尿细胞学或活检结果为低级、影像学无局部侵犯。相对的,高危患者的特征包括:多病灶、肿瘤大于2厘米、存在肾积水、尿脱落细胞或活检结果为高级、影像学显示局部侵犯等。
华西医院的数据显示,仅有较小比例的患者属于低危,这意味着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高危阶段,亟需量身定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高危UTUC围手术期治疗与药物应用现状
对于高危UTUC患者来说,仅通过手术往往无法完全控制肿瘤,尤其是术后两年内,复发率高达40%。多数UTUC患者的死亡原因在于远处转移,而非原发病灶。因此,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抗体偶联药物(ADC)等系统治疗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新辅助和辅助治疗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新辅助治疗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帮助控制微转移灶,同时提供个性化的药物敏感性数据。然而,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包括疗效有限和对部分患者潜在的延迟手术风险。
在免疫治疗方面,PURE-01与PURE-02研究分别探讨了帕博利珠单抗作为新辅助治疗的效果,但结果显示其疗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辅助药物治疗同样面对一些挑战,比如延迟系统治疗可能影响预后。尽管如此,来自POUT研究的证据支持术后辅助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
华西医院的临床研究与实践
在UTUC的治疗方面,华西医院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探索。其中的WUTSUP-02研究关注于围术期ADC联合免疫新辅助治疗,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此外,自2020年以来,华西医院累积了一定数量的高危UTUC患者保肾治疗经验,初步数据显示多种治疗方法综合应用于UTUC具有较好的前景。
总的来看,华西医院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UTUC患者管理和治疗体系,从低危到高危患者均有相应的措施,以期推动我国UTUC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来自华西医院的医疗团队也积极参与有关UTUC的专家共识和指南的制定,继续为改善UTUC患者的生活质量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