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生命的循环中,细胞与生命体一样,也不免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作为生物体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细胞每天都面临凋亡的命运。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操控的主动过程,与细胞坏死的被动过程截然不同,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以理解为细胞的“寿终正寝”。
然而,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成为癌细胞后,这一机制便出现了异常。癌细胞不仅加速增殖,还能逃避凋亡。当前针对癌症的疗法多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克癌细胞,但如果能够引导其自行凋亡,这或许是更加有效的杀伤方法。
细胞凋亡这一学术概念最早由Kerr等三位科学家于1972年提出,而在1985年,随着Bcl-2蛋白家族的发现,这一思路才逐步进入研发实践。然而,想要通过抑制关键蛋白来诱导癌细胞的凋亡并非易事。在40余年的探索中,制药企业不断尝试,但截至目前,仅艾伯维公司的维奈克拉(Venclexta)得以成功上市,然而其在安全性上仍存缺陷。
在癌症治疗中,尚存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亚盛医药的新药力胜克拉片(lisaftoclax,APG-2575片)于近期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这或将使其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基于细胞凋亡机制的抗癌疗法,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Bcl-2成药的挑战
研发细胞凋亡疗法可以说是探索未知领域,缺乏先例可循,过程充满挑战。Bcl-2作为关键的靶点,其成药难度高企,主要集中在成药性和活性的平衡、水溶性问题及如何精准靶向三个方面。
Bcl-2蛋白家族通过二聚体形式起作用,属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界面复杂。要通过小分子药物干预,首先需要克服可能造成的分子量过大及成药性不佳问题。此外,水溶性的解决则是每日口服给药的关键难题。第三个挑战在于精准靶向,因为Bcl-2家族成员众多,盲目多靶的尝试会破坏正常细胞如血小板的平衡,最终确定单一靶向Bcl-2是更合适的选择。
经过多年基础理论与结构生物学的进展,药企才能筛选出兼顾成药性、分子活性、水溶性及非脱靶的小分子。亚盛医药一直走在这一领域的前沿,其创始团队自1990年代便开始研究Bcl-2靶点,并于2003年在美国成立了相关公司进行研究,而APG-2575的概念则初见于2013年并迅速进入临床。
不完美的突破
细胞凋亡疗法提供了传统治疗无法替代的价值,被视为可能的下一个重磅抗癌手段。研究显示,Bcl-2抑制剂在传统疗法失败后的效果显著。然而,虽具商业潜力,现有疗法如维奈克拉仍存在显著安全隐患。例如,剂量递增方案虽谨慎,仍有TLS(肿瘤溶解综合征)等风险事件。
厚积薄发的希望
亚盛医药的APG-2575则聚焦于在维持疗效的同时,大幅提升安全性。其半衰期短,起效快,更灵活的递增剂量策略在临床中未发生严重TLS风险,令人侧目。此外,APG-2575在组合疗法中的潜力尤其引人瞩目,有望与多种药物联合,扩大其适应症并填补现有疗法的临床空白。
APG-2575的多项临床重点将在美国血液学会年度会议上展示,数据相当亮眼,尤其是对于既往维奈克拉用药失败患者的应答卓越,进一步佐证其安全有效。
亚盛医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创新的内涵,即为了满足临床需求进行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不断突破技术和安全性的限制,让创新药物更贴近患者需求。真正的进步,不仅在于取得成功,更在于坚持不懈地积累与耐心的耕耘。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