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至2019年,全球大约有3.16亿人长期感染乙型肝炎,其中约有82万人死于因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硬化、肝癌或肝衰竭等疾病。为达成到2030年将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消除的目标,WHO制定了一系列指标:新感染率减低90%、病死率降低65%、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在乙肝负担沉重的中国,为了显著提升诊断和治疗率,从而减少与乙肝相关的死亡率,了解国内乙肝的流行病学情况尤为必要,并需与以往的数据相比较,以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
《柳叶刀·区域卫生西太平洋》杂志近期发表的中国第四次全国乙型肝炎血清学调查显示,中国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从1992年的9.72%下降到2020年的5.86%,1至4岁儿童的流行率从9.67%下降到0.3%。这表明中国在降低慢性乙肝新发感染率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然而,估计仍有3000万乙肝感染者尚未知晓其感染情况,且知晓的患者中仅有17.33%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因此,进一步的临床关注和管理对感染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覆盖了8万多名1至69岁的调查对象。结果表明,不仅儿童HBsAg流行率大幅下降,育龄女性的流行率也出现了显著的减少趋势。同时,研究指出母婴传播是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占40%到50%。目前,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流行率已降至0.3%,预计将在2029年达到WHO期望的0.1%目标。
专家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年满15岁的HBsAg阳性群体中,大多数个体虽然是携带者但并无肝损伤迹象,其中19.63%则伴有肝脏酶异常,部分患者已显示肝硬化或肝癌的证据。更多的患者(约40%)未能意识到他们HBsAg是阳性。
按照《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患者的治疗决策应基于多重因素衡量,包括血清HBV DNA、ALT水平、肝脏损伤程度,以及个人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治疗以核苷(酸)类似物作为首选,部分患者也可选择干扰素治疗。长效的治疗与监测可帮助预防乙肝带来的长期并发症和减少病毒的传播。
综上所述,中国在HBsAg流行率的持续降低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这得益于国内体系化的预防和管理策略。通过早期的检测与持续的医疗介入,中国正在稳步朝着WHO的目标迈进,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战胜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卫生的威胁。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