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期,一项研究揭示了真核细胞中存在多种无膜细胞器(Membraneless Organelles, MLOs),如核糖体、核仁和核小体等。这些无膜结构会通过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机制,聚集细胞中的多种生物大分子,形成分子凝聚物,并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日前,苏州大学李杨欣教授和宋耀华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embraneless organelles in health and disease: exploring the molecular basis, physiological roles and pathological implications”的文章,对无膜细胞器的形成、调节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综述。作者还讨论了相关的临床试验、药物靶点以及这些细胞器在多种疾病中的功能。
文章首先对细胞内不同类型无膜细胞器的组成、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MLOs包括由核糖体蛋白和rRNA构成的核糖体,主要用于蛋白质翻译;以及由核仁蛋白、rDNA和rRNA构成的核仁,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作用。各类无膜细胞器在基因表达调控、蛋白翻译、细胞代谢和信号传导等过程中具有特定职能。
接着,文章解释了促使生物大分子相分离的多种相互作用方式,包括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RNA之间、R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氢键、阳离子-阴离子、偶极-偶极和π-π等多种弱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在MLOs的动态调节中扮演中心角色。
此外,文章还总结了各种蛋白翻译后修饰对无膜细胞器调控的影响。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和泛素化等,通过影响蛋白质的折叠和降解来调控生物过程,例如基因表达和信号传导。
作者还探讨了在疾病状态下MLOs的功能异常及其调控机制。功能异常的MLOs可能阻碍蛋白质的合成与翻译后修饰,导致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针对这些病变MLOs的靶向治疗研究正在逐步深入,LLPS的临床应用研究也在持续推进。
综上,MLOs对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代谢以及疾病进展等生物学过程至关重要。深入探究无膜细胞器的动态结构和调控因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在疾病中的角色,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开发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