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上周五,世界羽联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项重要公告,指明在运动员出现心脏骤停或脑震荡并可能晕厥的情况下,医生被允许在无需裁判指示的前提下,立即进入赛场提供医疗干预。这项名为“医疗紧急干预新规”的措施回溯至今年七月的一个悲剧性事件。
今年7月1日,在印尼举行的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混合团体小组赛中,中国羽毛球队的17岁小将张志杰在比赛中突然倒地晕厥。教练立即冲入赛场,却被裁判叫回;随后,紧急救援人员在一分钟后赶到现场,为张志杰实施吸氧措施,但未进行心外按压或电除颤等抢救操作,最终张志杰因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事后评论指出,在黄金4分钟内没有进行及时的抢救措施,错失了关键的救命机会。
急性心源性猝死通常由心脏问题引发,是一种自然死亡,需在极短时间内施行急救处理,诸如除颤与心肺复苏,延误救治会大大降低生存可能性。我国每年因心源性原因猝死的人数多达57万人,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院外,但仅4%的人能够生存。为应对这一严峻问题,提高社会对心脏骤停的应对能力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被认为是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重要工具。作为便携且操作简便的急救设备,AED能够自动判断病患是否需要电除颤,帮助恢复心律。积极推广AED的设置和使用,培养公众急救意识至关重要。尽管发达国家的公共场所已设有大量AED,但国内AED的普及程度仍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即便如此,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教育的普及,国内逐渐出现一些积极的案例和举措,力图改变这一现状。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了在公共场所增设急救设备的建议,推动了AED在国内公共场所的安装和使用。然而,一项调查显示,多数人对AED知之甚少,即使有过急救常识培训的人群中,能正确说出AED使用方法的亦不足三成,这让许多安装在公众视野内的AED徒具形式。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加强公众对AED的认知和培训成为重点任务。国内外媒体和机构正在借助多种渠道向普通民众普及急救技能,提升社会整体急救响应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急救设备能够得到正确使用。这不仅是对心源性猝死事件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也是挽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