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RAS/RAF野生型结直肠癌(CRC)中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靶点。然而,基于西妥昔单抗等单克隆抗体的抗EGFR治疗,其效果往往不够理想。11月19日,中山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ustained Endocytosis Inhibition via Locally-Injected Drug-Eluting Hydrogel Improves ADCC-Mediated Antibody 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的论文。研究表明,EGFR的内化与CRC患者较差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内吞抑制剂PCZ的使用,可以将细胞内隐匿的EGFR转移至细胞表面,从而强化治疗性抗体的结合。
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热敏水凝胶(Gel@Cmab/PCZ),共载西妥昔单抗和PCZ,用于在肿瘤周围实施持续的内吞抑制和有效的抗体递送。在CRC皮下和原位肿瘤模型中,该水凝胶注射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效果,并在化疗的联合下成功清除了肝转移病灶。
在人源化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模型中,单次使用的Gel@Cmab/PCZ剂量仅相当于常规西妥昔单抗用量的三分之一,却能够实现91%的肿瘤生长抑制,并促进NK细胞向肿瘤区域浸润,提高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这项研究为提升单克隆抗体在CRC抗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EGFR单克隆抗体MAB(如西妥昔单抗)广泛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尽管抗EGFR治疗与化疗联合,提高了RAS/RAF野生型mCRC患者的响应率和生存期,仍有30%的患者未从这类治疗中获益。低初始反应率及快速出现的治疗耐药性常是造成临床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以预测抗EGFR治疗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内吞作用作为肿瘤细胞对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可能成为未来突破口。
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进一步验证了PCZ在增强西妥昔单抗耐药CRC肿瘤细胞表面EGFR表达和抗肿瘤活性方面的潜力。实验显示,PCZ处理可将EGFR定位在质膜上,从而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的效率。此外,PCZ还能通过抑制EGFR下游通路信号,增强西妥昔单抗的抗肿瘤效果。这一联合策略被证明可在多层面上提升抗肿瘤疗效。
总体而言,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药理学手段调节EGFR内化途径,能够显著提高对CRC的靶向治疗效果。研究者的发现为EGFR相关的抗体治疗提供了一种提高疗效的新思路,为未来临床策略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