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智慧芽新药情报库

助力药物研发决策,实时跟踪竞争对手

免费使用
澳门正版图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智慧芽 > 最新动态

Nature - 曹佳雨等研究发现DNA激活AIM2炎症小体通路为早期卒中复发的关键机制

新药情报编辑 | 2024-08-14 |

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同时也是导致长期残疾的主要元凶。随着全球人口逐渐老龄化,卒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血脂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卒中的二级预防,但早期复发率依然居高不下。研究表明,伴有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卒中患者在早期复发的风险最高,这提示现有的预防策略在防止复发方面仍存在不足。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损伤会引发无菌性全身炎症反应,释放大量免疫因子和细胞因子,使得免疫炎症反应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2017年的CANTOS研究验证了IL-1β靶向治疗在预防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复发中的潜力,结果发现尽管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心梗复发率,却同时增加了致命性感染的风险。因此,深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复发的机制,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干预靶点显得尤为迫切。

202487日,慕尼黑大学Arthur Liesz实验室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DNA-sensing inflammasomes cause recurrent atherosclerotic strok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初次卒中后细胞游离DNA激活的AIM2炎症小体通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复发的关键机制。

这项研究利用卒中复发模型小鼠首次报道了缺血性脑卒中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自发破裂、血栓形成及卒中复发的病理过程。同时揭示了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下降。研究发现,初次卒中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促炎细胞的浸润和增殖,并与卒中复发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初次卒中引发的颈动脉斑块破裂是复发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研究显示,卒中会导致循环IL-1β水平升高及炎症小体通路激活,通过特异性炎症小体抑制剂进行干预可以减少斑块内促炎细胞的浸润和增殖,进而提高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研究还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均会在早期导致游离双链DNA水平升高。通过应用特异性抑制剂、骨髓移植和基因敲除实验,该研究揭示了AIM2炎症小体是卒中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主要炎症小体类型,说明DNA-AIM2炎症小体通路的激活是导致卒中后斑块不稳定增加的重要机制。

研究进一步表明,卒中后循环游离双链DNA主要来源于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靶向删除或抑制中性粒细胞活性可以降低游离DNA水平,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并减少颈动脉斑块内促炎细胞的浸润。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发现,卒中增加了斑块中基质蛋白酶(MMPs)的活性,导致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和细胞外基质降解。同时,炎症小体激活后产生的IL-1β促进了MMPs的表达和活化。研究还显示,卒中后升高的游离双链DNA可以激活凝血因子FXII,引起血栓形成。通过抑制炎症小体活性、中和IL-1β或降解游离双链DNA,可以减少MMPs的激活及FXII的沉积,进而提高斑块稳定性,为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和理论支持。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卒中病人急性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外周血样本,证实了上述发现的临床相关性。即卒中患者急性期斑块内促炎细胞增加,循环游离双链DNA水平升高,炎症小体产物显著增多,MMPs活性提升及FXII沉积增加等。

综上所述,该研究详尽探讨了卒中和心肌梗死后复发率高的具体机制,研究人员通过新研制的复发模型小鼠,发现了DNA-AIM2炎症小体通路是导致卒中后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以及复发的关键机制,为卒中的二级预防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

申请试用

澳门正版图库

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