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一项新研究揭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猴子可以通过服用药丸实现治愈,为人类寻找更实用且经济的治疗方案开辟了新的道路。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一直被认为源自蝙蝠,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毒通过直接接触体液传播,导致严重出血和器官衰竭,严重威胁着生命安全。
疫情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造成了重大影响,然而,由于其偶发性和地域局限性,制药公司缺乏足够的动力开发应对方法。直到2019年,埃博拉病毒疫苗才得到广泛批准。此外,尽管现有的抗体治疗方法通过静脉注射能够改善病情,但其高昂的冷藏需求使其在贫困地区难以普及。
然而,最新研究带来了希望。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医学分部的病毒学家Thomas Geisbert及其团队进行了实验,测试了一种名为奥贝德西韦(Obeldesivir,也称GS-5245)的口服抗病毒药物。这种药物源自瑞德西韦(Remdesivir),并作为“聚合酶抑制剂”发挥作用,即通过阻断对病毒复制至关重要的酶来抑制病毒的繁殖。
研究团队使用高剂量埃博拉病毒马科纳变种感染了恒河猴和食蟹猴,后者在生物学上与人类更为接近。感染后每日口服奥贝德西韦药丸,持续10天的猴子显示出了积极的治疗效果,其中80%的食蟹猴和100%的恒河猴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此同时,药物不仅清除了感染猴子血液中的病毒,还引发了免疫反应,促使它们产生抗体,并避免了重要器官的损伤。
Geisbert解释道,即便实验中使用的猴子数量较为有限,但由于它们承受的埃博拉病毒剂量是人类致死量的30000倍,因此在统计学上仍具有重要意义。此高剂量实验降低了需要的对照猴子数量,也减少了动物实验的伦理压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Geisbert一直致力于埃博拉病毒研究。他指出,与目前仅针对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变种的抗体疗法相比,奥贝德西韦展现了更为广泛的保护能力,具有广谱抗病毒的优势。对此,吉利德公司正积极推动其针对埃博拉病毒近亲——马尔堡病毒的2期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标志着对抗埃博拉及其相关病毒的新里程碑。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