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胰腺导管癌(PDAC),常被称为“癌中之王”,是一种进展迅速且早期难以诊断的消化系统实体肿瘤。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错过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即便能够进行手术,术后复发的情况仍然频繁出现。因此,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成了临床研究的重点。研究显示,系统性化疗与手术的结合能够提升患者的5年生存率。然而,究竟化疗的剂量应该达到多少才算最佳,目前尚无定论。此外,在临床实践中,患者所接受的化疗剂量常常低于预期,这些“缺失”的剂量是否会对生存期产生影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癌症》(Cancer)杂志发表了SWOG 1505试验的二次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胰腺导管癌患者来说,术前接受化疗剂量密度达到或超过85%以及围手术期达到或超过70%的患者,其生存时间明显更长,而这些结果相较于较低的化疗剂量密度(即实际接受的化疗剂量与预期化疗剂量相比的百分比)更为显著。
SWOG 1505试验是一项旨在确定最佳化疗方案的随机化、动态择优第二阶段试验。研究对105例可手术切除胰腺导管癌患者进行1:1随机分配,分别接受两种化疗方案:mFOLFIRINOX方案(包括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和5-氟尿嘧啶)及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方案。研究发现,这两种方案下的2年OS差异不大(47% vs. 48%)。为了深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为两个组:手术组(73例)和总治疗组(82例),后者包括那些随机分组后至少存活40周的患者。
结果显示,手术组和总治疗组的化疗剂量密度分别为89%和67%。具体来说,手术组中mFOLFIRINOX方案的中位化疗剂量密度高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方案(94% vs. 78%,P=0.015)。在总治疗组中,术前化疗的中位剂量密度为83%,而术后为58%(P<0.001)。尽管术前化疗剂量的接收情况优于术后,两种方案的围手术期化疗剂量密度并无显著不同。
文章指出,尽管mFOLFIRINOX方案的毒性反应通常被认为较强,但在术前,其剂量密度大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方案,对化疗的耐受性更好。以85%为术前化疗剂量密度标准的评估显示,化疗剂量达到此比例的患者其生存期显著更长。
对于总治疗组,化疗剂量密度达到70%的患者同样表现出更长的生存期。在校正了病理反应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后,化疗剂量密度低的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手术组和总治疗组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2.7倍和2.1倍。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术前和术后化疗剂量密度对预后的影响,发现剂量达到预期85%和70%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是其他患者的3倍。这项研究首次在可切除胰腺导管癌围手术期间,探索了化疗剂量密度与生存结局的关联,结果表明化疗剂量密度是影响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我们建议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读者访问Cancer官网查阅完整论文。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