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年来,靶向蛋白降解(TPD)逐渐成为一个在医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领域。该技术通过利用细胞自身的降解机制,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溶酶体途径,以选择性地清除某些目标蛋白,展现出潜在的巨大发展前景。这一策略不仅为传统药物研发中难以处理的靶点提供了新思路,还为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带来曙光。目前,多项基于蛋白靶向降解嵌合体(PROTAC)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充分证明了这种技术的应用潜力。
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细胞膜蛋白因涉及细胞识别、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等基本生命活动,成为药物研发的关键靶点。针对这些细胞膜蛋白,研究人员开发了诸如 LYTAC 和 AbTAC 等靶向降解技术。这些技术通过精巧设计的双功能分子,能够将靶蛋白与细胞膜表面的溶酶体穿梭受体或 E3 连接酶结合,并利用这些分子活性,引导靶蛋白的内吞并降解。然而,由于双功能分子合成难度高,且依赖于特定的溶酶体或泛素连接酶,这一领域的广泛应用仍然受到限制。
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一支研究团队于2025年1月9日在《自然》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这项研究由李红昌、房丽晶、蔡林涛研究员及邵喜明副研究员领导,文章题为《基于化学工程改造抗体的自噬受体降解》。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细胞膜蛋白靶向降解技术——AUTAB(自噬诱导抗体)。ACTAB 技术创新性地将细胞自噬诱导分子与目标抗体结合,能够在不依赖于细胞表面其他蛋白的情况下,精准地诱导靶蛋白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这一革新不仅为以细胞膜蛋白为药物靶点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策略,还具备广泛的适用性。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局限性,该研究团队通过引入聚乙烯亚胺(PEI)与工程化抗体连接,实现了细胞自噬的直接诱导,摆脱了对溶酶体穿梭受体或 E3 连接酶的依赖性。这种方法自给自足,进一步拓宽了其潜在的应用范围。
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 AUTAB 的广泛适用性和高效性。他们成功展示了该技术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对不同膜蛋白,尤其是膜锚定蛋白如 CD73,进行靶向降解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模块化的纳米AUTAB系统,通过将特定抗体与带有 PEI 标签的二抗纳米抗体结合,形成一种通用的 AUTAB 分子,显著提升了该技术的使用便捷性。研究人员表示,只需根据使用需求搭配不同的细胞膜蛋白抗体,即可实现针对不同靶点的降解,展示出广泛的医学应用潜力。
总体而言,该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新颖的质膜蛋白自噬降解策略,具有生成工艺简单、细胞类型不受限、广泛应用等显著优点。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