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罕见肿瘤委员会联合发布了《BRAF抑制剂治疗恶性实体肿瘤专家共识(2024版)》,为国内临床应用BRAF抑制剂提供指导。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预计到2040年,每年新增恶性肿瘤病例将达到2800万例。与此同时,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肿瘤精准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BRAF抑制剂作为精准医疗中的一种成功案例,在多种癌症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效果。目前,BRAF抑制剂已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中获得适应证,但国内尚缺乏相关共识。本次发布的专家共识整合了BRAF抑制剂在恶性实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证据,以推动其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
BRAF基因的突变通常引发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现已成为多种实体瘤的重要治疗靶点之一。此类基因突变被分为三类,其中I类突变如V600E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较高,并可以通过BRAF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BRAF抑制剂单药或与MEK抑制剂联合应用,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然而,BRAF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联合应用可能会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进行双靶治疗,此方案已获FDA批准,用于BRAF V600E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而在BRAF V600E突变的甲状腺癌中,推荐使用BRAF抑制剂治疗,以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方案为首选。此外,在BRAF V600E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康奈非尼与西妥昔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得到推荐,并可结合化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尽管在胶质瘤和其他含有BRAF V600E突变的恶性实体肿瘤中,BRAF抑制剂的应用尚处于临床证据积累阶段,但其作为二线及以上治疗选择,仍展现出一定的临床潜力。
关于BRAF抑制剂的安全性,与单药治疗相比,联合应用的患者可能会面临一些较高风险的不良反应,需要谨慎管理。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将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癌种间的应用效果及优化给药方案。
本次专家共识的制定,为BRAF抑制剂在恶性实体肿瘤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期望通过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推广,切实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