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看到这篇有关基因编辑的研究论文时,我不禁回想起几年前引发热议的贺建奎事件。尽管该事件过去已有一段时间,但从基因层面对人类进行“改造”,以期望人类能够远离各种疾病,甚至拥有更加聪明的头脑和更为强壮的体魄,这样的未来无疑会到来。
然而,基因的运作机制远比中学课本中所描述的孟德尔遗传学更为复杂。实际上,人类基因组的实际运作方式至今仍处于“黑箱”状态。那么,基因编辑是否真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造生命呢?
近日,澳大利亚的一个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人员根据一系列理想的假设,对可遗传的多基因编辑(HPE)可能实现的效果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即便是在相对较少的基因编辑下,就可以显著降低疾病的易感性。例如,通过编辑10个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基因,其终生患病率可从5%降至不足0.6%。
论文指出,人类的某种性状可能会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影响,其中单一基因的影响往往较小。以身高为例,单一基因对身高影响可能仅为约1毫米,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识别的12000个与身高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合计影响却可达到4厘米。因此,在评估疾病风险时,不能单单依赖个别基因,而需通过多基因评分(PRS)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事实上,当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商业尝试,如有公司提供基于PRS的胚胎筛选服务,以帮助规避新生儿患特定疾病的风险。日后,这些公司或许还会推出筛选“完美”婴儿的产品。
现有技术对单个基因的编辑或许已是临床应用的极限。然而,科学家们乐观地预计,在未来的一代人之内,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实现对数十甚至数百个基因的编辑。为了估算多基因编辑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数学模型,对阿尔茨海默病(AD)、精神分裂症(SCZ)、2型糖尿病(T2D)、冠状动脉疾病(CAD)和重度抑郁症(MDD)这几种常见疾病进行了分析,这些疾病的终生患病率分别是5%、1%、10%、6%和15%。
研究假设中,将在GWAS中鉴定出的疾病风险基因全部视为因果关系。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对单个基因进行编辑已可以带来显著效果。例如,将AD的风险基因APOE ε4型编辑为保护型的ε2型,可以使终生患病率从5%降至2.9%,这一效果与当前的ESPS技术相差不大(3.2%)。而若将编辑范围扩大至10个与AD最相关的基因变体,则终生患病率预计可降至0.6%以下。
类似地,在SCZ、T2D、CAD和MDD的模型中,编辑10个基因后,这些疾病的终生患病率可分别降至0.1%、0.2%、0.1%和9%。
增加基因编辑数量显著地降低了特定疾病的终生患病率。这样的研究结果看似非常理想,然而,研究的前提仍存在诸多假设,比如未计入基因编辑的误差率、风险基因和疾病之间复杂关系的尚未完全理解等。此外,不同个体间基因差异也会导致编辑效果的变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基因编辑技术或将加剧社会不平等。研究者用基尼指数预测社会不公,指出只有在超过50%的人能够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情况下,社会不平等才会有所缓解。
读完这篇论文,我感到基因编辑改造人类的未来似乎比想象中的更接近。未来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并接受自己不够“完美”的一面呢?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