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期,跨国制药企业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转型,它们不仅在中国市场积极寻求创新资产,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和业务重组。即便像吉利德这样以高效率著称的公司,也在裁撤冗余岗位,显示出整个行业的压力与焦虑。
在中国市场,双抗技术的交易活跃,但与此同时,跨国药企的裁员消息不绝于耳。继上个月有两家跨国药企在中国传出裁员后,近期吉利德及其子公司Kite也被报道计划裁员上百人。与此同时,辉瑞、BMS、赛诺菲等公司的成本削减计划仍在进行中。
这种行业动向不仅是由于新技术不断发展、研发成本持续上升,新药的成功率却几乎没有提升。在这样的压力下,即使是拥有丰富资源的跨国大药企也不得不作出调整。去年,它们还在剥离非核心业务,把资源集中在新兴技术上,而今年,它们加快了内部组织形式和产品线布局的调整步伐。
吉利德及其子公司Kite的最新裁员措施反映了其在抗肿瘤业务领域的困难。吉利德的抗肿瘤产品线至今未能带来有效的业绩增长,而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也成为了重大挑战。根据其三季度财报,吉利德的抗肿瘤业务虽然看似增长最快,但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之前收购的产品,研发上的推进乏力。
吉利德的抗肿瘤产品,如CAR-T和ADC,创新不足,目前在市场上面对激烈竞争。特别是Trodelvy在肺癌领域屡遭挫折,同时面临新兴竞争对手的威胁。即便是销售成功的CAR-T产品Yescarta,也面临FDA的质疑。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界的其他同行也在进行重要的战略变革。辉瑞为整合Seagen和新肿瘤业务部门而采取一系列裁员,同时着力提升产品线带来的新增长潜力。赛诺菲则通过结构调整和裁员,提升研发效率,确保自免领域的研发投入。强生的裁员计划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包括削减美国工厂员工。
这些调整背后,是跨国药企对研发效率提升的共同追求。尽管研发新药的成本逐年攀升,成功率却停滞不前,所以许多跨国公司选择把资源集中到已有的优势领域,谋求更加深入的发展。
跨国药企的这一系列变革,显示出它们在新形势下的适应能力和战略调整方向。整体来看,行业的焦虑已经不再局限于短期的人事调整,而是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占有能力。各大公司通过裁员和业务调整,应对创新挑战,力求在传统强势领域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地位。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